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酒曲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酒曲
酒曲,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不仅在中国酒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对世界发酵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青铜器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掌握了用曲酿酒的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催生了独特的酒文化,更为现代生物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酒曲的历史渊源
酒曲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尚书》中就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说明早在周朝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曲蘖来酿酒。随着时间的推移,酒曲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10种制曲方法,包括神曲、白醪曲、笨曲、法曲等四大类型。
酒曲的技术发展与影响
酒曲的发明与运用,为世界酒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唐宋时期,制曲技术的成熟推动了米酒向黄酒的升级。明清时期,烧酒之所以能超过黄酒,也与曲有很大的关系。历史学家李华瑞指出,明代时期,烧酒已取代黄酒成为主流酒类。
酒曲对西方现代生物产业的影响同样深远。1892年,法国细菌学家卡尔梅特从四川邛崃的酒曲中分离出“根霉菌”,终结了西方只用麦芽生产酒的历史。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更是受到中国制曲工艺启发,发明了固体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酒曲的现代科技应用
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酒曲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以国台酒为例,通过数字化解析传统制曲工艺,提炼出9个关键工序、26个环节和140项工艺指标标准。在压曲环节,采用圆盘式压曲设备,将曲块压至龟背形,高度差控制在2cm以内,确保曲块质量的一致性。在检测方面,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将大曲糖化力检测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5分钟。
酒曲的微生物研究
研究表明,白酒入窖酒醅中来源于大曲的细菌和真菌所占的比例都在80%左右。以酱香型白酒为例,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总数超过2千万个菌落每克,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大曲中富集繁衍生息,相互作用,赋予了白酒复杂而细腻的风味层次。
结语
酒曲,这一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不仅见证了白酒品质的不断提升,也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续写着中国白酒的未来。
参考资料:
- 龙隆,冯苏宝. 茅台密钥.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 王赛时. 中国酒史[M].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8.
- 李华瑞. 中国烧酒起始探微[J]. 历史研究, 1993.
- 傅金泉. 中国五大发明之一──制曲酿酒术[J]. 中国酿造, 1998.
- 傅金泉. 中国酒曲的起源与发展史探讨[J]. 中国酿造, 2010.
- 王凡,山其木格,卢君,等.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高温大曲模式识别与类黑素快速定量. 现代食品科技,[2024].
- 谭壹, 晏培, 李冰冰, 等. 酱香型白酒功能微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24.
- 徐晓萌. 大曲中酯香型酵母酿造啤酒工艺研究[D]. 大连工业大学, 2020.
- 申孟林, 张超, 王玉霞. 白酒大曲微生物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16.
- 杨代永, 范光先, 汪地强, 等. 高温大曲中的微生物研究[J]. 酿酒科技, 2007.
- 荣瑞金, 李祖明, 王德良, 等. 中国酒曲微生物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