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是一种怎样的思潮?经世致用是谁提出的?
经世致用是一种怎样的思潮?经世致用是谁提出的?
“经世致用”是一种怎样的思潮?这一思潮是谁提出的呢?“经世致用”作为儒家本有的治学观念与精神,并非凭空产生,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孔子。可以说,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来,“经世致用”的思想就一直贯穿于儒家思想体系之中。那么,“经世致用”思潮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经世致用”是一种怎样的思潮
“经世致用”这一思潮形成于宋代末期,也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是为应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问题而倡导的治世之学。
其核心理念是将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面对社会矛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积极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明末清初,随着满清政权的崛起,统治者重新拾起早已失去生机的理学,以此巩固统治地位,但对民生世运的关怀却流于表面。一批有志之士深切感受到清政府统治的弊端,积极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务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依据社会问题,结合救世济时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诸多方案:在政治上,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提出的“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提出的“庶民干政”等。在经济上,针对封建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穿着“均田”的精神。在教育上,他们激烈批判束缚思想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在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由于这些方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很快在社会各阶层产生强烈反响,务实思潮应时而起。
“经世致用”是谁提出的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一概念由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明确提出。他们主张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这一主张对后人影响深远。
“经世致用”思潮的基本内容
诋排专制,呼救人才:鸦片战争时期的清王朝已经陷入衰世,百弊丛生。一些思想敏锐且救世心切的士大夫纷纷指斥时政,提出变革要求。他们斥责清朝政治“百为废弛,贿赂公行,吏治污而民气郁”,揭露士大夫腐败堕落。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抨击科举制度,呼救人才,并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
讲求实学,经营时政:经世派一扫士大夫过去不问世间水旱、不懂国计民生的积习,把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时政作为研究对象。举凡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乃至理财、治河、漕运、海运、盐务、水利、刑狱以及养民、边政、海防、“夷务”等实政之学,统统成为经世实学的重要内容。
师夷长技,以谋御外: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局,经世派探究边疆史地,追求海外新知,对西方的学术和技艺给予高度关注。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主编《四洲志》。林则徐目睹“夷人”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必要。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成影响中外的《海国图志》,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声。这是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和口号。
本文原文来自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