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恋爱不沟通不发言,这届年轻人"寂静"的大学生活
不谈恋爱不沟通不发言,这届年轻人"寂静"的大学生活
"不谈恋爱,上课不发言,宿舍矛盾增多",这届年轻人的大学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寂静"。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大学里的"寂静"现象
张丽(化名)是一位重点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负责人。她发现,大约从三年前开始,新一代的大学生对恋爱话题失去了兴趣。他们甚至会疑惑地问张丽:"我能不谈恋爱吗?"
这种现象在课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在最近两年的学术交流中发现,这一两届的本科生变得异常安静。"上课之前静悄悄,没人说话、搭讪,更别说追赶打闹了。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iPad,或者干脆是一部手机,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它们,时不时手指划一下,或者敲几个字。"上课的时候,也是悄无声息,不打瞌睡,但也不抬头,不参加讨论,被点名了,就支支吾吾说两句,随即又沉默了。
2014年7月16日,山东省济南皇亭体育馆内,“考研族”聚集在馆内听老师上课(陈宁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人际关系的挑战
课堂上沉默,课后的生活里却很"激烈"。张丽曾经去做调研,取代恋爱关系被学生欢迎的话题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其中,宿舍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明显。CNKI上可以查到,有辅导员把宿舍矛盾专门进行了分类:生活摩擦、观念差异、经济状况差异、缺乏人际关系经验、不良心理状态带来的问题、小团体排挤他人问题、保研评优带来的不良竞争问题等等。
2023年9月2日,南京大学,新生报到。家长与孩子一起整理床铺(视觉中国 供图)
竞争压力下的选择
在学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获得更高的学分绩点仿佛是大学四年里的中心任务。但即便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并不能仅仅靠绩点一个因素就达成。青年学者郑雅君曾经做过一个研究,通过聚焦大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去理解他们的不同出路。她研究的依据之一是:"学生必须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往,才更能取得成功。"
6月3日,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的任课老师们全力做好考前辅导工作,积极助力考生备战高考(管钰楠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成熟期的延长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苏彦捷指出,这代孩子的成熟期延长了。"现在,青春期往前提了,从10岁到12岁左右,它是一个性成熟的生理发育过程;而作为心理概念的青少年发展阶段,却延长到25岁、26岁,它是一个成熟个体的心理发展阶段。"
教育制度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把现在大学生的这种处境,称为"猎手"现象。她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猎手时刻处于风险中,冷静、警觉且算计,既要瞄准猎物,又要警觉于周遭的‘危险’与‘机会’,还要时时评估自己的体力与能力。猎手辗转于得与失之间,奔波于动荡与风险中,在危机中不断淬炼自己作为猎手的能力与方法,乃至直觉与本性。他对猎物的热情是精准的计算,理性且有限;他的热情或紧张都在自身:或为猎手,或为猎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王旭华 摄)
社会环境的变化
郑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共鸣,她的研究里提出了一个"弱势背景学生"的概念,指的是那些父母是工人、体力劳动或者无业的低收入群体,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包括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和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
6月27日,考生和家长在安徽阜阳高招咨询会现场了解高校招生信息(视觉中国 供图)
寻找慰藉的方式
社交媒体上,可以搜到很多大学生发帖,寻找"恋爱型学习搭子",要求是:早上互道早安,开始学习。晚上互道晚安,问今天的学习收获。只不过,这些交往都是在"云端"发生的。
大学生面对人际关系,躬身入局的人少了(宋宇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真实的情感慰藉
真实的情感慰藉,恐怕还需要精神穹顶有意义感,需要回到真实的关系当中。郑雅君去年跟一个曾经的访谈对象见了一面。这个有着"弱势背景"的女孩,直到大学四年级,都没有从文化冲击中缓过来。毕业之后,她本来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薪水不错也很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但她最后回了老家,做了一名选调生,状态变得很好。
谈恋爱是大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御宁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