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戏的形成与概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戏的形成与概况

引用
1
来源
1.
https://yz.nbwhg.com/activity/s/3362

南戏,作为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戏,又称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是宋元时代流行在中国南方地区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

南戏起源于浙江温州,原是由顺口可歌的村坊小曲发展起来的,后吸收杂剧及其他民间技艺,兼采众长,演员队伍迅速扩大,衍变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 “四大声腔”,影响直达元明清乃至 21 世纪。

南戏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其中以生、旦为主要角色。在表演形式上,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一本南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细腻委婉,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

南戏的代表作品有 “永乐大典戏文五种”,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其中,《琵琶记》被称为 “南戏之祖”。

形成

社会环境因素

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室南渡之后,温州成为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北方士绅平民纷纷南迁至此,人口骤增,城市消费人口增多,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诸色艺人也云集于此,各种民间伎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南戏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艺术基础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说唱文学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

发展历程

早期流行

南戏最初在浙东沿海一带流行,所以又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大约在宣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城临安(今杭州),盛行于浙闽一带。在南宋末年,南戏已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

一度衰落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的影响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与南戏相汇于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语多尘下” 的南戏,较之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杂剧,相形见绌,一度衰落。

再度兴盛

植根于南方人民群众之中的南戏,依然拥有广泛的观众。同时,由于南北两个剧种的汇聚,促进了相互的交流。一些杂剧作家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演员也开始参与南戏的演出,并且在音乐、表演形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到了元代后期,南戏逐渐走向兴盛,产生了《琵琶记》《拜月亭记》等一批著名作品。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一本南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

演唱方式

演唱较为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

音乐特点

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细腻委婉,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

角色行当

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角色分行逐渐细致明确。

代表作品

现存南戏剧目中,有代表性的是 “永乐大典戏文五种”,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其中,《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由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

教师团队

王小舒,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曾任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客座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基地兼职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著述有:《中国文学精神的轨迹》《神韵诗史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史 元明清卷》《中国现当代传统诗词研究》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