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围棋凭什么称霸世界棋坛?
韩国围棋凭什么称霸世界棋坛?
1988年,在与日本超一流棋手战斗中几乎战无不胜的聂卫平在应氏杯决赛上输给了韩国的曹薰铉。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当时的围棋界,也标志着韩国围棋开始崛起。本文将探讨韩国围棋如何凭借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成功称霸世界棋坛。
1988年,在与日本超一流棋手战斗中几乎战无不胜的聂卫平在应氏杯决赛上输给了韩国的曹薰铉。当时国内的围棋爱好者都感到很惊讶,因为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曹薰铉先生,更不知道曹先生的棋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号称“柔风快枪”,人称“曹燕子”。那年曹先生夺得第一届应氏杯冠军回国后,被韩国政府授予银冠文化勋章,受到了汉城万人空巷的欢迎。曹薰铉应氏杯夺冠其实是革命性的、不拘一格的韩国围棋(韩流)称霸世界棋坛的开始。
李昌镐在夺取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后与其师傅曹薰铉在汉城的家门口合影
韩国围棋惟战为美,名不见经传的韩国曹薰铉之所以能够在首届应氏杯决赛上战胜当时似乎如日中天的中国聂卫平,并非是偶然的。相反,韩国人的胜利也可能真的包含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韩国在真正的围棋理念和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中快步前进,而我们却始终故步自封,停留在口惠而实不至的改革阶段。(那时候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十多年,可围棋管理体制的举国性质却始终未见改革。直到1991年10月中国棋院才成立,而又过了九年才终于创办了堪称中国围棋体制划时代改革的中国围棋甲级联赛)
韩国围棋的不同凡响的之处就是好战。但这种好战不是那种蛮干,而是一种敢于并善于寻找战机的好战。围棋归根结底是一种争夺实地的智力竞技。因此,要想获胜就必须战斗。与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日本围棋不同,韩国围棋不刻意追求棋型美丑,也不受原有定式约束,只要能获得利益(围棋最终还是以获得最多实地论胜负),不管什么棋,也不管有理(符合当时的棋理)还是无理(不符合当时的棋理),都敢下。所以,韩国人下棋多扭断和顶碰,喜欢贴身战斗,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另外,韩国人下棋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拥有一种不走完变化决不认输的顽强斗志。这可能是受韩国围棋的主要振兴者——曹薰铉先生及其一生对手、人称“野草”的围棋胜负师——徐奉洙先生老辣难缠的棋风影响,也可能是其民族性所决定的吧?但不管怎样,这一切汇总起来,便形成了后来在世界棋坛独领风骚至少十五年的韩国围棋的强悍棋风——韩流。相比之下,在以“剃刀”坂田荣南和“刽子手”加藤正夫等为首的超一流战斗性棋手逐步退出棋坛后,缺乏变革精神的日本围棋的战斗精髓越来越稀薄了,日本围棋的竞技本性也在丰厚的收入回报中一点一点地丧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