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中的“道”与“理”
“道理”中的“道”与“理”
“道”与“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哲学内涵和现实应用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道”与“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意思是道之理也,是非曲直也。大道无形生育万物,大道无情运行万物,大道无名养育万物。道之理者唯自然也。自然之理者,顺道者昌盛,逆道者衰亡。常与善人。
中国文化,乃是一个特别尊重道理的文化。中国历史,乃是一部向往于道理而前进的历史。中国社会,乃一极端重视道理的社会。中国民族,乃一极端重视道理的民族。因此中国人常把道理两字来批判一切。如说这是什么道理?道理何在?又如问,你讲不讲道理?这一句质问,在中国人讲来是很严重的。又如说大逆不道,岂有此理,那都是极严重的话。
进一步仔细分析,则“道”与“理”二字,本属两义,该分别研讨,分别认识。大体言之,中国古代思想重视道,中国后代思想则重视理。大抵东汉以前重讲道,而东汉以后则逐渐重讲理。《宋史》有《道学传》,而后人则称宋代理学家。今天我们通俗讲话,则把此两字联结起来,混成为一观念。
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庄子》说:“道行之而成。”这犹如说,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唐代韩愈在《原道》篇里说:“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这是说,道指的由这里往那里的一条路。可见道应有一个向往的理想与目标,并加上人类的行为与活动,来到达完成此项理想与目标者始谓之道。
由是演绎开来说,道是行之而成的。谁所行走着的,便得称为谁之道。因此道可得有许多种。如说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道等是。即就人道言,既是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则由此至彼,也尽可有好多条相异不同的道。而且由此至彼,由彼至此,皆可谓之道,于是遂可有相反对立之道。故说王道,霸道,大道,小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尧舜之道,桀纣之道,皆得称为道。臂如说,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理的概念始于王弼注《易经》,说:“物无妄然,必有其理。”这是说宇宙间一切万物,决不是随便而成其为这样的,宇宙万物,必有其一个所以然之理。
天地间任何一事物,必有其所以然,而决不是妄然的。妄然即是没有其所以然之理,而随便地成为这样了。当知庄老亦只言自然,这一理字,乃经王弼特别提出,在《易经》本书中,并不曾如此说。即在《易•系辞传》也只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这是说宇宙间一切万物,皆由阴阳之气聚散分合,而才有形象之万殊。有形象的便谓之器,故器是形而下。至于那气如何由阴转阳,由阳转阴,如何聚散分合,那些运行活动,则只是一项过程。过程是变动不居的,是去而不留的,是无形象可指的。
因此说它是形而上,而此形而上者则是道。《易•系传》只说到如此,而王弼却于《易经》原有的道的观念之外,另提出一理的观念来,说宇宙万物,各有它一个所以然之理。这是一个新观点,而在后来的中国思想史上,却演生出大影响。因为道与理关系错综复杂,不在此展开。
中国人抱着一种“道理合一相成”的宇宙观,因此宗教和科学的界线,在中国思想里,也就融会调和,不见有甚大的冲突。
似乎中国人更重讲道.而西方人则偏向于求理。
引证
《文子自然》:“用众人之力者, 乌获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者,天下不足用也。无权不可为之势,而不循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功。“
唐韩愈《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人见近事,习耳目所熟,稍殊异,即怪之,其于道理有何所伤? "
宋曾巩《<张文叔文集>序》:“是时文叔年未三十,喜从余问道理,学为文章,因与之游。“
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白乐天诗能道尽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听说普大先生非常懂得喝茶的道理。”
《汉书邹阳传》:“窃闻长君弟得幸后言,天下无有,而长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夫纠撾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
宋欧阳修《答西京王相公书》:“其言乖谬,不合道理。“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大官人可多带银两,只说与老身做买卖,其间自有道理。“
《花月痕》第四七回:“大抵做人,总要懂点道理,有个器量,难道武夫不吃饭么? "
宋王明清《挥麈录除话》卷二:“俊道:若番人探得知,必来夹攻。太尉南面有张相公人马,北面有番人,太尉如何处置? '张太尉冷笑:“我别有道理。"
明冯梦龙《量江记皇甫醉遁》:“将军醉得这筐模样,不如大家扶他上马,逃回金陵,再作道理。"
吴组缃《山洪》二八:“这样研究了半天,还是得不出结论,只好暂时用戚先生的主张,等以后斟酌情形,再作道理。“
明 施耐庵《水浒》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径劫单身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我却有个道理对他,只是在这里安不得身了。
能用语言说清楚的是“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是“道”,合起来就是“道理”,代表整体事物运行的本质。
实际上道与理宏观与微观的一对共生共存的矛盾统一体。
世上道理千万条,但很多道理之间其实是相对立的。
比如有一种道理是,男儿膝下有黄金,岂可摧眉折腰事权贵;大丈夫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但有另一种道理是,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吃亏不是痴汉,善藏拙方为高人。韩信能受胯下之辱,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终成大事。
还有一种道理是,要以德报怨,没有招降纳叛的格局,没有以德报怨的胸怀,难成大事。李世民、赵匡胤皆是如此。不过亦有道理说,血债血偿,一报还一报。
再比如,有一种道理是细节决定成败。民国要人于右任先生也说,小处不可随便。但也有道理说,难得糊涂。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俗话说,不瞎不聋,难做婆翁。其实,糊涂也有糊涂的妙处,可以避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怎么把握道理呢?
大量的道理,常常是在一定程度和角度符合规律。之所以会有“内部矛盾”,是由于同一事件在同一时刻,有若干道理纠缠在一起,导致不容易把握谁重谁轻、谁主谁次。
依据大小把握道理。古人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一般来说,局部和全局相比,全局为大;眼前和长远相比,长远为大;技术层次和道义层次相比,道义为大;战术和战略相比,战略为大…等等。
依据条件把握道理。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每个道理都有各自的边界条件和适用范围。比如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但是要消灭敌人,有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一直向前消灭敌人”,从勇气上讲是对的,但如果敌强我弱,就不能死打硬拼。有时为了前进,需要大踏步的后退,“三十六计走为上”也许是最佳选择。
依据角度把握道理。
在生活工作中,多数道理是从同一事情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说的,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不同的角度看。再比如,一个物体有物理性质,也有化学性质,哪个方面都是有道理的,并非互相排斥。这种情况下就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道理,丰富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道与理是心与脑,宏观与微观
用脑的关键策略是:保持专注;用心的关键策略是:打开觉知。
所以,用脑抵达的是单一事物的深度;用心抵达的是整体世界存在的广度。
所谓“深度”,就是取其“理”;所谓“广度”,就是取其“道”。一旦抵达了深处,必见其理;一旦抵达了广处,则必见天道。
“道”与“理”,就是这么来的。
道,宏观;理,微观。道,不增不减;理,不停地增长,也不停地消亡。
“道”所显化出来的,是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理”所呈现出来的,是事物存续的条件和前提。
“道”与“理”被人类的行为显化出来,分别就是用脑与用心,就是专注与觉知,这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与道合一的行动方式。
保持专注,或是打开觉知。前者得“理”,后者得道。
理是规定一切的,道是完成一切的。求完成,不限于一方法,一路线,所以道属于多,可以变。而规定一切的理,则是惟一的,绝对的,不变的。
道虽多端,而理则一致。道虽可变,而理则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