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行半年对接47场活动,青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试运行半年对接47场活动,青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青岛高教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校地融合服务中心”)持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筛选出超过1000项有效科技创新成果。这一中心自2024年5月试运行以来,已经组织了47场以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主题的成果对接活动。这标志着青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桥梁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力求将科研成果从"象牙塔"中释放出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由青岛市教育局与崂山区政府共同推动,由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负责日常运营。中心成立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该中心已汇聚了青岛地区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超过1万项,并通过规范化的评估和筛选,最终确定了1000余项具备市场潜力和商业可行性的成果。
青岛拥有30所高校和24家高等教育机构,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通力合作,不仅为成果转化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需求匹配。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主任刘晓明表示,中心设有专门团队,深入高校挖掘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通过产业需求调研,及时对接企业与高校,形成优势互补,以“最后一公里”的方式促进成果转化。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落地,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特地引入了资本的参与,形成了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生态。中心内汇聚了一批对接资本市场和科技成果的行业专家,他们在投资、技术评估及商业化路径上提供支持,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效率。通过定期的技术路演活动, centre帮助科研团队与企业间建立了直接的对接关系,29个企业和资本方参与了前期成果评估,并对成果的商业化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实际案例中,校地融合服务中心成功协助青岛的一项氢能技术成果获得了持续的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团队在氢能生产和应用技术方面已有成熟经验,并期望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中心通过市场需求与技术可行性分析,最终形成了“小步快跑”的商业应用策略,先从小型氢气生产设备着手,为其落地铺平道路。
此外,校地融合服务中心还强化了高端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其通过与地方人社局合作,设立了系统的人才见习计划,旨在通过短期实习和工作坊的形式,为企业打造更加高效的人才储备。该计划吸引了大量遵循新兴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生参与,致力于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人才。
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在成果转化中的多项举措,体现了青岛在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方面的决心与能力。在未来,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将继续加强与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系,为青岛建设科技强市贡献力量。此中心的发展不仅是帮扶高教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尝试,更是一场对于新兴科技未来发展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