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齐聚研讨中西结合防治骨质疏松,启动“健康骨骼万里行”
专家齐聚研讨中西结合防治骨质疏松,启动“健康骨骼万里行”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在2023年世界骨质疏松日来临之际,由中国保健协会主办的“中西结合与预防骨质疏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多位医疗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西结合在骨质疏松预防中的应用前景。
【中西结合与预防骨质疏松研讨会现场】
骨质疏松现状:刻不容缓的健康隐患
原卫生部副部长张凤楼在会上指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数据,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19.2%,平均每5人中就有1例患者。这一数据表明,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隐患。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孙卫东进一步强调了骨质疏松的危害性。他指出,骨质疏松不仅会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其中髋骨骨折尤为严重,约20%的患者在一年内会死亡,50%的患者会致残。此外,普通性骨折患者在一年内有20%会发生再骨折,因此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孙卫东主任发言】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预防中的独特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叶祖光教授表示,中医药在骨质疏松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理论强调“治未病”,通过中药类保健食品可以减缓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延缓其发生。目前市场上约570种防治骨质疏松的保健食品中,大多数都含有中药成分。
孙卫东主任补充道,在临床治疗中,针对不同症型的骨质疏松,主要采用骨碎补、葛根等中药成药配合软骨素、碳酸钙等西医药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临床上70%的中成药是由西医院的大夫开具的,这表明中药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基础用药。
【叶祖光教授发言】
中西结合:预防骨质疏松的新方向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中西结合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途径。叶祖光教授指出,中西合璧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的优势,实现互补效应。孙卫东主任也表示,中西结合的保健品在预防骨质疏松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教育促进研究中心顾问孙树侠教授从营养学角度解释了中西结合的优势。他认为,钙质是骨骼的重要原料,但仅补充钙质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营养元素帮助钙质的吸收和沉积。中药材如三七、葛根、骨碎补等可以帮助疏通骨骼筋脉,促进钙质的沉积和转化。
【孙树侠教授发言】
“健康骨骼万里行”公益活动启动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还启动了“健康骨骼万里行”公益活动,旨在通过科普讲座、健骨教学、骨质筛查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骨骼健康的重视程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骨骼万里行”公益活动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