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真“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刘禅是真“扶不起”还是大智若愚?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禅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扶不起的阿斗”这一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很多人认为他碌碌无为,是个典型的昏庸之主,甚至将蜀汉的灭亡完全归咎于他。然而,近些年来,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觉得刘禅其实大智若愚,并非像传统评价的那般不堪。
刘禅,字公嗣,小字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长子,公元207年出生在乱世中的新野,幼年时便历经诸多坎坷。
他的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在他尚在襁褓之时,就遭遇了曹操南征荆州的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军追上,慌乱中丢下甘夫人和他逃走,幸亏大将赵云拼死保护,他们母子才幸免于难。
后来,孙权之妹孙夫人骄横,纵容带来的孙吴士兵屡次违反法度,孙夫人私自将年幼的刘禅带走,又是诸葛亮派赵云率兵驾船,前往长江拦截,才把刘禅重新夺了回来。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册立刘禅为皇太子。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在夷陵战败后,于永安县的行宫去世,临终前遗命丞相诸葛亮、尚书李严共同辅政。
同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承帝位,时年十七岁,从此开启了他漫长的执政生涯。
在这期间,诸葛亮开府治事,蜀国大小政事几乎都是诸葛亮决断,刘禅更多的是选择支持和配合,比如诸葛亮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刘禅始终坚定地支持这一决定,为北伐提供后方保障等诸多助力。
可就是这样一位前期看似“甩手掌柜”般的皇帝,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独自管理蜀国的表现又成为了大家争议的焦点。
有人觉得他没有了诸葛亮的辅佐,蜀国便逐渐走向衰落,最终灭亡,足以证明他的昏庸无能;
但也有人认为他在诸葛亮离世后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维持了蜀国多年的稳定,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是被大家误解了。
那么,刘禅到底是不是昏君呢?诸葛亮死后他对蜀国的管理又究竟如何呢?这着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
公元219年,刘备晋位为汉中王,册立刘禅为王太子。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蜀地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刘禅进而被册立为皇太子。刘备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令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还让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以供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并且还让他学习武艺,比如在成都县北十五里的射山,刘禅就曾在此练习骑射。
然而好景不长,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在夷陵战败后,于永安县的行宫去世,临终前遗命丞相诸葛亮、尚书李严共同辅政。
同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承帝位,时年十七岁。
当时的蜀汉可谓是内忧外患,内部南中诸郡叛乱不断,先是益州郡豪强大族雍闿造反,把太守张裔抓起来流放到孙吴,然后占据本郡反叛;
与此同时,越嶲郡的蛮夷部族首领高定也起兵反叛;不久,牂牁郡太守朱褒也占据本郡叛变。
而且夷陵之战后,蜀汉与孙吴的同盟关系也濒临破裂。
外部则有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时刻威胁着蜀汉的安全。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刘禅开始了他漫长的执政生涯。
起初,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蜀国大小政事几乎都是诸葛亮决断。刘禅继位之时,蜀汉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内部南中诸郡叛乱频发,外部又有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与孙吴的同盟关系也处在破裂边缘。诸葛亮深知局势严峻,于是挑起了稳定和发展蜀汉的重担。
他先是遣使与孙吴修好,重新建立起两国之间的联盟,避免了两面受敌的危机。
而后亲率大军平定南中叛乱,使得蜀汉内部得以安定,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诸葛亮重视国内经济发展,健全都江堰管理机构,征丁护堰,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尤其是蜀锦生产,让蜀汉有了坚实的经济支撑。在这一系列举措下,蜀汉慢慢恢复元气,诸葛亮又开始闭关养民,积极准备北伐事宜。
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先后五次兴兵北伐曹魏,而这期间,大小政事,无论是外交、军事行动,还是国内的治理安排等等,几乎都是诸葛亮一手操办。
刘禅对诸葛亮充分信任,选择放权,并且全力支持诸葛亮的这些举措,为北伐提供后方保障,比如调配物资、稳定人心等诸多助力,让诸葛亮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虽说军政大事基本都交给了诸葛亮处理,但刘禅也并非完全置身事外、毫无想法。从内心来讲,面对诸葛亮连年北伐,刘禅或许是有成见的,毕竟北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蜀汉这样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来说,负担着实不轻。
而且多年的北伐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但刘禅却一直将这些想法憋在心里,没有和诸葛亮产生明显的冲突。
这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位高权重,又是父亲刘备钦命的辅政重臣,刘禅敬重他。
而且诸葛亮确实才能卓越,刘禅深知蜀汉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诸葛亮的操持;
另一方面,刘禅本身性格相对温和,不愿过多卷入朝堂上的钩心斗角,选择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而从整体局面来看,刘禅的这种做法保障了领导班子的稳定,使得内部没有因意见不合而产生内讧,让蜀汉上下可以团结一致,百姓也能在相对安稳的环境里生活,国内没有陷入动荡之中。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展现出了颇为高明的权力把控手段。他深知丞相之位权力过大,为避免再次出现相权过重的情况,果断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军政大权进行了合理的分割与制衡。
刘禅先是晋升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办汉中军务;
同时,晋升丞相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主管政务。后来,蒋琬又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在蒋琬之后,费祎接过尚书令一职,后也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姜维则在后续成为了大将军。刘禅通过这样的安排,让行政与军事分别由不同的人主管。
比如蒋琬主管行政时,费祎主管军事,两人相互制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于一人之手。
而当蒋琬去世后,刘禅更是直接自摄国政,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这一阶段,他采取了相对稳健的治国策略,有意地放缓北伐的频率和进度。毕竟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未能成功,姜维北伐同样面临诸多风险,在没有东吴有力策应的情况下,轻师远袭很可能大败亏输,像姜维段谷一败就证明了北伐的高度风险性。
刘禅对蜀汉的国力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所以采取这种策略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从这一系列举措中,也能看出他有着不容小觑的治国智慧。
在用人方面,刘禅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策略。他任用了姜维这样的人才,姜维本是凉州人,羁旅托国,在蜀地没有宗族势力,是个孤臣,容易掌控,而且他善战并且通晓经学,熟悉凉州风俗地形。
刘禅重用姜维,一方面是看重其才能,希望他能在军事上有所作为,继续为蜀汉的安稳和发展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姜维作为外来将领,也可对朝中的各方势力起到制衡作用,避免某一派系权力过大。例如姜维北伐时,就有各方势力对其产生制衡,这背后其实也有着刘禅用人平衡的考量。
同时,刘禅还任用了诸葛瞻等人,让他们在朝堂之上发挥作用,参与政务的处理。然而,刘禅用人策略中比较受争议的一点就是宠信宦官黄皓。
黄皓虽深受刘禅宠信,但实际上并没能主导朝政,他所做的一切,基本都在刘禅政略允许的范围之内。尽管姜维和诸葛亮之孙诸葛尚都曾想杀黄皓,可在刘禅的维护下都未能成功。不过黄皓的存在,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蜀汉的政治风气,使得朝廷内部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对蜀汉政权产生毁灭性的影响,蜀汉政权的灭亡是有着多方面深层原因的,不能单纯地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刘禅用人方面的问题。
公元263年,曹魏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数路向成都进攻,打响了灭蜀之战。姜维在剑阁凭借天险,成功阻挡了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使其难以继续西进。
然而,邓艾却另辟蹊径,偷渡阴平,越过了蜀军防守较为薄弱的地带,如神兵天降般直接兵临成都城下。一时间,成都城内人心惶惶,刘禅赶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此时,朝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提议:“蜀与吴结盟,应该东下投奔孙吴。”毕竟吴蜀之间曾有过联盟的历史,在危难时刻,借助东吴的力量似乎是一种选择;
也有人认为:“西蜀南中七郡地势险绝,容易自守,应该迁都到南方去。”想凭借蜀地的险要地势继续抵抗。
但更多的群臣深知大势已去,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紧闭嘴巴默不作声。而这时,向来不太受重视的谯周(典学从事,相当于教育部长)站了出来,摆出了几点不容置疑的理由加以反对。
其一,自古以来,就没有寄身别国做皇帝的事。今天要是逃到吴国去,那就理当臣服于吴国,这对于蜀汉皇室的尊严以及未来的处境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毕竟寄人篱下,很多事情就身不由己了。
其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当时的局势很明朗,曹魏的实力远远强于孙吴,承认这一点,就知道曹魏能并吞孙吴,孙吴却不能并吞曹魏。与其向小国孙吴称臣,何如向大国曹魏称臣呢?
其三,称臣本就是低声下气的羞耻事情,如果先臣服于东吴,之后还得再臣服曹魏,哪里还能一辱再辱呢,与其这样折腾,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
堵死了投奔东吴这条路后,谯周又话锋一转,否定了南下南中的提议。
他指出,如果想将国都搬迁到南中地区,就应该早有预谋早作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那里立足。可当下大敌已经兵临城下,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上至朝臣士大夫,下至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很难说谁忠诚可靠,哪一个都靠不住。
恐怕皇帝抬脚出走的当天,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叛变,根本容不得往南中去。而且,蜀国的益州籍官员长期受到荆州籍官员打压排挤,对这个政权并没有太深的感情。
更由于自公元211年刘备入川以来的53年中,给益州民众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同益州民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谯周等益州籍官员,从自身立场出发,也有十足的理由对这个割据政权感到厌恶、鄙视和诅咒,一旦有机会,自然希望其早点结束。
刘禅听了谯周的这一番分析后,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听从谯周的建议,举国向邓艾投降。
这一决策,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其实也有着刘禅为避免百姓遭受更多战火荼毒的考量。成都作为蜀汉的都城,若强行抵抗,一旦城破,那城中百姓必然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遭受魏军的烧杀抢掠。
刘禅深知蜀汉的国力已经难以与曹魏抗衡,继续挣扎或许只是徒增伤亡,所以才做出了这一饱受争议却又有着无奈因素的决定。
综合各方面来看,说刘禅是昏君确实有失偏颇,他在位长达41年,在艰难的局势下维持蜀汉政权多年,并且有诸多举措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但不可否认,他也存在着诸如政治才能不够突出、后期用人方面有争议等不足之处。
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始终充满争议,不过也正是这种争议性,让后人不断去研究探讨,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去思考在复杂局势下统治者所面临的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带来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