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当频繁放屁成为健康警报
肠易激综合征:当频繁放屁成为健康警报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数据显示,我国人群的肠易激综合征总体患病率约1.4%11.5%,占消化专科门诊患者的10%30%以上,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尤其是女性。因其病史可长达数年乃至几十年,患者常常反复就医,对生活、工作造成巨大困扰。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特征在于持续存在的腹部不适和胃肠功能紊乱,但并无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这意味着,尽管患者可能经历严重的症状,但肠易激综合征并不会导致肠道结构或组织的明显损伤。
主要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
- 腹痛与腹部不适: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感到腹部隐隐作痛或剧烈绞痛,通常不会缓解或明显加重。
- 腹胀与气体积聚:许多患者在发作期间会感到腹部胀满、气体积聚,甚至听到或感受到肠道内的气体移动。
- 排便异常:IBS患者常表现为排便频率增加或减少,有时伴随着大便形态和颜色的变化。某些患者可能经历腹泻,而另一些则可能会出现便秘。
- 精神压力与焦虑:心理因素在IBS的发病和发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焦虑和紧张可能加重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患者经历情绪波动、饮食变化或生活压力增加时加剧,而在其他时候可能会有所缓解。正是由于这些症状的反复出现和影响到日常生活,使得肠易激综合征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肠道气体积聚与IBS
肠道气体积聚是IBS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感到腹部胀满,有时还能听到或感受到肠道内的气体移动。这种气体积聚不仅会引起不适,还可能导致频繁放屁,给患者带来尴尬和困扰。
如何诊断?
目前,国际上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公认的是“罗马IV诊断标准”,即患者主要存在反复发作、与排便相关的腹痛,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或粪便性状改变。但根据国内外多数消化病专家的经验及认知,相比于腹痛,腹胀反而更常见。多项临床研究和我国诊治共识显示,腹胀在我国的发生率较高。多数专家认为,国内患者的诊断应主要关注与排便相关的腹胀,以及伴有的粪便性状异常,再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如果出现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时,需重点关注是否同时伴有腹胀腹痛、是否明显和排便相关(腹胀腹痛出现在便前、便中或便后),如果情况持续3个月,建议就诊排查肠易激综合征。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夜间排便、贫血、腹部包块、腹水、发热、非刻意的体重减轻、有结直肠癌和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等因素的高风险人群,更需积极排查。
管理与治疗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调整
-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咖啡因、酒精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 高纤维饮食:适量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 低FODMAP饮食:对于部分患者,采用低FODMAP饮食(如稻米及玉米制品、土豆、香蕉、瓜类、白菜及各种肉类)可能有效减轻症状。
生活方式改变
-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
-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新陈代谢。
- 减压放松: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瑜伽等,减少情绪波动对肠道的影响。
心理支持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调整对症状的认知,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 情绪管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合理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
- 抗抑郁药物:有助于调节肠道神经功能,减轻腹痛和不适感。
- 抗胆碱药物:可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和腹泻症状。
- 止泻药和通便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帮助控制排便异常。
结语
肠易激综合征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恢复正常生活。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对改善病情至关重要。记住,关注肠道健康就是关注整体健康,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