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养驼习俗
蒙古族养驼习俗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民俗
蒙古族养驼习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拉善是中国骆驼较为集中的产地,已有超过5000年的驯养历史。长期以来,阿拉善骆驼种群数量始终保持中国总量的三分之一,1982年的鼎盛时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共有骆驼25万峰。在漫长的岁月里,阿拉善人与骆驼同生长、共迁徙,成为亲密无间的生存伙伴,而由此衍生、积淀的骆驼文化内涵深厚。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养驼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Ⅹ-92。
中文名
蒙古族养驼习俗
申报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
Ⅹ-92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俗
历史渊源
远古时期,骆驼作为“奇畜”在家畜中的地位较高。这完全是由其在生产生活中自身的价值所决定。以阿拉善为核心的荒漠戈璧双峰驼负重200千克,可行走几天乃至十几天不吃不喝;作为乘骑可连续使用,出门时不必为其准备草料;骆驼产出大量奶食、肉食、绒毛贡献人类,超过其他任何家畜;它耐饥渴、耐恶境、耐粗饲,可采食直径一厘米以内的木质枝条,能喝其他动物不能下咽的苦咸水;能爬卧下来以降地高度,方便人类捆绑装卸重物。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民族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这就是蒙古族祭驼的雏形,可溯源于舜。
民俗内容
1.蒙古族养驼习俗——祭驼
自唐朝开始,从宫廷到民间都广制驼像,用以祭供。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就是骆驼作为祭供用品的历史实物。牧驼人家从陈列供放到焚香祭拜,历代传袭,不断丰富内涵,逐渐形成习俗。元朝时,骆驼运输队随成吉思汗西征,再树功勋供养驼、祭驼之风大兴。明清至鼎盛,凡养驼户,都有祭驼习俗。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样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加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较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俗称祭儿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祭公驼是区域性的组织活动,一般在寺庙集中举行。祭母驼和祭驼群则是以水井为中心的相邻牧户为片区,分散进行。
2.蒙古族养驼习俗——赛驼
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历史传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抗击奴、唐三彩陶俑、丝绸之路、宋代《清明上河图》成吉思汗越大漠征西夏、明清开通的归化城(呼和浩特)驼运“茶叶之路”都有骆驼被驯化而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的身影,中华民族骆驼文化历史悠久。
骆驼主要被用于驮运,而赛驼则交融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后来,蒙古族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举办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开展赛驼,并逐步形成规模,传承延续下来。其后,阿拉善历代王爷举行的节庆盛会,赛驼项目必不可少1957年以后,骆驼选育、饲养进一步发展,骆驼数量增加,驼群变大。1980年,全盟骆驼最多时达到25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983年阿拉善盟举行盛大骆驼比赛,100多峰骆驼参赛,赛程10千米。1985年自治区民运会把赛驼列入正式比赛项目,阿拉善盟被定为重要集中举办地之一。
蒙古族赛驼主要分为传统速度赛和相关的表演赛等。速度赛分为远程赛、田径赛(跑圆圈)、接力赛、团体赛四种,以远程越野赛较为传统。与蒙古族赛驼有密切联系的相关表演赛有削鼻棍、扎鼻棍、搓毛绳、骟骆驼、骆驼评比等。速度赛驼中的远程越野赛由赛前准备、祭祀、比赛、赞头驼、颁奖等内容组成。
3.蒙古族养驼习俗——驼具制作工艺
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它包含和渗透了阿拉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保护阿拉善独特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完整性较为重要,驼具是人类驯化、役使骆驼的产物,来源于骆驼地居民驯驼、牧驼、挖驼、乘驼、育驼、护驼、祭驼等朴实的生产、生活需要,简洁实用是其特点。驼具的制作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手法简易、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凭经验传承,质朴的形式中积淀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包含着牧驼人朴素辩证的生活哲理和敦厚务实的生活态度。
驼具制作在阿拉善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普及性较高的传统技能,每个牧驼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自给自足。阿拉善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对历史的有效继承和发展。使役骆驼,需具备相应的驼具。驼具不同于其他畜用器具,是别具一格的。驼具主要分布为绳类和鞍类。绳类包括笼头、缰绳、驼绊。类分为骑鞍和驮鞍两类。驼具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红柳、手工毛毡、牛羊角等原料制成。驼具的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智慧和才干。
文化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素有“驼乡”之称,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双峰驼的生存和大规模牧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实践中,骆驼逐渐成为阿拉善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在此前提下,阿拉善的驼具制作工艺不断趋于精细,制品种类日益繁多,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制作技巧。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阿拉善蒙古族养驼习俗集宗教信仰、人文思想和生产技能于一体,其中渗透着阿拉善蒙古族纯朴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容。驼具制作技艺的不断成熟对阿拉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祭骆驼活动所展示的人性化内容孕育了蒙古族忠厚善良、坚韧不拔的精神,活动中产生的“功臣驼”“骆驼赞”“祝颂词”“劝奶歌”等大量口头文化,隐含着温柔敦厚、知恩图报、弃恶扬善的朴素哲理,成为蒙古族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载体。
传承状况
阿拉善地区养驼习俗有日渐衰微的趋势,急需加强保护措施。
传承人物
额尔登达来,蒙古族,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蒙古族养驼习俗。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内蒙古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荣获“蒙古族养驼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古族养驼习俗”项目保护单位阿拉善盟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0年12月12日,由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乌力吉苏木、政府、阿拉善左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协会承办的2020年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养驼习俗”之“祭驼”活动暨“敖云别立格杯”长调民歌比赛在乌力吉苏木举行。
2022年12月3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养驼习俗”之蒙古族赛骆驼活动——2022·阿拉善右旗骆驼文化那达慕大会在阿右旗敖包山国际赛驼场举行。
2023年12月28日,“心之所往·向善而行”——2023·阿拉善万峰驼那达慕大会在“中国驼奶之乡”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马山井国际赛驼场开幕。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