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除夕》歌词看春节文化传承
从《除夕》歌词看春节文化传承
“在不够天晴的夜晚,灯笼为谁挂一盏……”随着A-SOUL与音阙诗听合作演唱的《除夕》悠扬旋律响起,我们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期待的除夕之夜。这首歌曲不仅是一首简单的节日歌曲,更是一首承载着浓厚春节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通过歌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除夕夜的独特情感,以及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期待。
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除夕,作为农历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承载着中国人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人们就有在岁末举行祭祀仪式的传统,以感谢天地神灵的庇佑,并祈求新的一年更加美好。这种古老的习俗,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除夕。
传统习俗:春节文化的精髓
《除夕》歌词中提到的“对联绕个弯没贴完”“年夜饭摆一桌”“守岁望烟火”等场景,正是春节传统习俗的生动写照。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与生活哲学。
贴对联:对联作为春节的重要装饰,不仅美化了家居环境,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上联“一盼有你陪伴”,下联“一盼更果敢”,横批“团圆幸福”,这样的对联组合,既体现了个人对亲情的珍视,又展现了对未来的信心。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除夕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餐桌上,鱼、饺子、年糕等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更蕴含着“年年有余”“更岁交子”“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丰盛的晚餐,不仅是品尝美食,更是感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守岁:守岁是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之一,象征着辞旧迎新。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或者围炉夜话,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对时间的尊重,更强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习俗也在不断创新。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依然保留,同时出现了新的庆祝方式,如网络拜年、微信红包等。这些创新不仅让节日氛围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纽带。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活态传承着中华文明。
春节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承载的家庭团聚、社会和谐、祈福纳祥、万象更新等精神内涵。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中,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家庭团聚:中国人对过年的家庭团聚仪式极为重视,除夕全国各地都有全家一起吃年夜饭的习俗,饭前举家叩拜先人遗像,而且祭祀之后一般不送神,意思是“请祖宗在家过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除夕、大年初一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初一日各不相往来”,更不能在亲友家吃饭。过年不仅是家人团聚,也是与祖先共聚,此间既蕴含着中国人重视亲情、家庭的伦理观念,又暗含着中国人对生命绵延不息以及个体生命之意义的独特理解。一年一度仪式化的年夜饭,反复强化着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伦理观与人生观。
社会和谐:过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从《四民月令》来看,汉代过年时就要给乡党耆老拜年。对于拜年带来社会和谐的功能,《岁华忆语》写道:“肆夥索欠,至天明与债家口角,甚至用武,元旦途遇,必互揖道‘恭喜’,顷之龃龉,曾不芥蒂。”春节是一种富有智慧的社会制度设计,有着促进社会团结的功能。明清以来,全国各地都会在春节期间举办社火、庙会、灯会等集体活动。在过年这样一个“阈限”时段,人们共同参与这些集体活动更容易超越日常身份限制,走向交融与团结。
祈福纳祥:如果对传统新年的节俗、节物进行分类的话,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驱祟辟邪,如“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服却鬼丸、喝屠苏酒、插桃符、贴门神等;另一类是祈福纳祥,如贴春联、放烟花、挂红灯笼、系中国结,以及把“福”字倒贴寓意福到,年夜饭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大年初一“啖黍糕,曰年年糕”,吃水饺寓意发财、有弯必顺,吃柿饼、桔子寓意“百事大吉”。宋代之前,过年节俗、节物以驱祟辟邪为主;宋代之后,尤其明清以来,节俗、节物则以祈福纳祥为主,如《燕京岁时记》中提及的堂花(牡丹配金橘,寓意富贵满堂)、摇钱树、红票儿(彩纸书写换钱帖子,“取其华美吉祥之意”)、挂千(红纸写上吉祥语粘在门前)、踩岁(除夕户门到大门行走之处撒芝麻秸,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迎喜神等。过年蕴含的祈福纳祥观念及其文化表现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春联、中国结等已经成为具有标识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
万象更新:过年意味着辞旧迎新。虽然从物理时间来看年年岁岁都一样,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新年意味着全新的开始。年前,要理发沐浴、打扫房屋、贴窗花。“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上午便开始更换春联、门钱、门神,不仅户门、房门要张贴新的春联,鸡圈、猪圈、牛马圈也要贴一张新的“六畜平安”横条或“福”字。新年伊始,“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士庶之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这些精神传统融入周期性实践的过年民俗仪式中,为中国人提供了文化认同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听到《除夕》这首歌,就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温暖与期待。它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份文化传承,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始终记得那个灯火通明的夜晚,记得那份与家人团聚的幸福。
正如歌词中所唱:“除夕当庆贺,走街串巷过……最难忘时刻,不就停在此刻,有最渺小的快乐。”这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正是春节文化最动人的地方。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份文化传承,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