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之死:吴王夫差的复仇之路
伍子胥之死:吴王夫差的复仇之路
公元前484年,吴国都城,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正在上演。
“大王,臣伍子胥死不瞑目!愿将双眼挖出悬于城门,见证吴国的灭亡!”随着一声悲愤的怒吼,一代名臣伍子胥在吴王夫差的赐剑下魂归黄泉。
这位曾辅佐吴王阖闾称霸的功臣,为何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一切,还要从夫差的复仇之路说起。
夫差的父亲阖闾,正是被越王勾践在槜李之战中击败,最终伤重不治身亡。临终前,阖闾对夫差说:“尔忘勾践杀尔父乎?”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夫差的心中,成为他即位后的首要目标。
夫差继位后,伍子胥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夫差复仇道路上的重要助手。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夫差仅用三年时间就大败勾践,攻破了越国的都城会稽,迫使勾践求和称臣。此时的伍子胥,无疑是夫差最信任的臣子之一。
然而,随着吴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夫差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方,意图争霸中原。这时,伍子胥与夫差之间的分歧逐渐显现。伍子胥认为,勾践虽降但野心仍在,吴国应该彻底消灭越国,以免后患。而夫差却急于北上争霸,对伍子胥的劝谏置若罔闻。
更让伍子胥担忧的是,夫差开始亲近佞臣伯嚭。伯嚭与伍子胥素来不和,他利用夫差对越国的轻视心理,不断在夫差耳边进谗言,诋毁伍子胥。伯嚭对夫差说:“伍子胥为人刚愎自用,多次在朝堂上顶撞大王,恐怕有谋反之心。”
夫差听信了伯嚭的谗言,对伍子胥的猜忌日益加深。当夫差决定北上攻打齐国时,伍子胥再次进谏:“大王,越国才是我吴国的心腹大患,齐国远在千里之外,不足为虑。臣请求大王先灭越国,再图中原。”
然而,夫差已经听不进伍子胥的忠言。他不仅没有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反而在伯嚭的挑拨下,以“谋反”的罪名赐伍子胥自尽。
接到赐死命令的那一刻,伍子胥悲愤交加。他仰天长叹:“大王啊,你这是在自毁长城!我死不足惜,只可惜吴国的未来。”说完,他拔剑自刎,以死明志。
伍子胥死后,夫差果然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勾践趁夫差北上争霸之际,多次攻打吴国,最终在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夫差在绝望中自刎而死,吴国就此灭亡。
伍子胥的遗言最终成为了现实。他的双眼被挖出悬于城门之上,见证了吴国的覆灭。这位忠诚的臣子,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伍子胥之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吴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夫差的复仇之路,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国破家亡的惨剧。而伍子胥的忠诚与远见,成为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