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焦虑症:年轻人和长辈的心理咨询攻略
春节焦虑症:年轻人和长辈的心理咨询攻略
春节前夕,一项调查显示,约有60%的中青年在春节期间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这种被称为“春节焦虑症”的心理现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的问题。
春节焦虑症:现代人的心理困境
春节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对家庭聚会、亲友团聚的不安与恐惧,担心在众人面前显得不成功、生活不如意,甚至是对繁琐的节日安排感到不知所措。这种焦虑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对家庭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年轻人的焦虑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期望与社会比较:春节期间,家人或朋友间的聚会常常变成了能力和成就的“秀场”。每个人都在潜意识中进行比较:升职加薪的同事、出国留学的朋友、身材管理成功的亲戚,这些都让人产生自卑感。
自我意识与边界感:对于18-25岁的年轻人而言,正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时期,边界意识建立起来后十分敏感,而父母和长辈还是会惯性地侵犯这个边界。
内在匮乏感:年轻人容易激活“我不够好”的痛苦体验,为不能满足别人期望或社会标准的预期而焦虑,陷入攀比炫耀的怪圈。
长辈们的焦虑则更多源于对子女的担忧:
婚姻问题:催婚是春节期间永恒的话题,长辈们往往会对子女的婚姻大事表现出过度关注。
工作与学业:长辈们会不自觉地将子女与他人比较,这种比较往往带来无形的压力。
健康状况:春节期间,长辈们也会对子女的身体健康表现出过度关心,这种关心有时会变成一种压力。
专家建议:如何应对春节焦虑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魏蔚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缓解春节焦虑症:
提前规划活动:在春节前规划好活动,包括走亲访友、准备年货、社交聚会、文化活动等,使得假期更加充实有趣,增加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
适度安排休息和工作:春节期间,经过一年的辛苦,不少人容易完全放松,不去想假期结束后的事情,把痛苦交给未来的自己,其实这样更容易出现“节后综合征”。建议大家能在假期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同时适度进行一些工作或学习活动,能使心身健康,避免完全放松后再回到紧张的工作与学习节奏中难以适应。
维持正常作息:在春节假期期间,尽量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尤其是在春节假期接近尾声时,逐渐调整为正常的起居时间,以“无痛”过渡到工作和学习状态中。
与家庭成员沟通:春节是家庭成员间增进感情的时机,也是容易出现矛盾摩擦的时间,与家人有效沟通,如一起讨论假期结束后的计划,共同制定一些小目标,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与合作,减少矛盾,增进感情。
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春节期间适度参与有意义的社交、文化及娱乐活动,有助于提升节假日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增加节假日的情绪和社交互动,为自己的生活积累心理能量,减轻假期结束后适应学习与工作的压力。
保持积极心态:对于春节假期结束后的工作日,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看到新的挑战和机会,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实践案例:深圳“安心驿站”的探索
深圳市通过设立“安心驿站”,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便捷、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目前,深圳已在全市10个区、663个街道社区以及29个园区楼宇党群服务中心设立712个“安心驿站”。
以龙岗区为例,该区在各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117个“安心驿站”,构建起由“心理咨询师+党群社工+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在区级“安心驿站”,设置有心理咨询室、情绪疏导室,配备HRV身心反馈训练系统、心理沙盘等辅助训练设备。
“安心驿站”还主动“走出去”,通过宣传海报、科普讲座进校园等方式,在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大力推广各项服务,让学生和家长在有需要时能拨打“安心热线”或使用“安心行动”小程序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自2021年7月建成投用以来,“安心驿站”共接听青少年学生及家长热线约2100人次,提供个案咨询约1200人次。假期的心灵成长训练营、中高考前的减压辅导班,已成为深受附近居民喜爱的品牌项目。
春节焦虑症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反映了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成功与失败的深刻焦虑。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放下包袱,享受与亲友的温馨时光,才是让春节真正充满意义的关键。面对压力,勇敢地表达感受并寻求帮助,才能在生活的重压中找到一丝轻松与快乐。在即将到来的春节,让我们一起改变心态,重拾节日的欢愉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