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药膏≠红霉素眼膏,这些情况下不能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红霉素药膏≠红霉素眼膏,这些情况下不能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2024-03-01/detail-inakupnu8702884.d.html?vt=4&cid=76524&node_id=76524
一提起红霉素药膏,很多人觉得这是一款“万能药”。不小心烫伤了、不小心被蚊虫叮咬了、长脓包痘痘了、嘴角烂了,都会选择涂抹红霉素药膏。那么,红霉素药膏真的是“万能药”吗?什么情况下不能用?红霉素药膏和红霉素眼膏究竟有何不同?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红霉素药膏什么情况下不能用?
- 鼻出血、尿路感染、真菌感染,都不建议用红霉素药膏。
- 敏感部位不能用红霉素药膏,如眼睛、口鼻黏膜等。
- 过敏体质,用药后如出现皮肤发痒、干燥和有灼烧感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将局部药物清洗干净。
- 大面积烧烫伤和外伤者,禁用红霉素药膏。
红霉素药膏能治哪些病?
- 皮肤感染:作为抗生素类软膏,红霉素药膏首先用于治疗和预防皮肤感染,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及溃疡面的感染也可使用。红霉素药膏还可用于皮肤黏膜交界的部位,如口周和肛周等处的感染。
- 轻微创伤:身体轻微挫伤、划伤或其他创伤都可使用红霉素药膏,一般用法是将患处清洗消毒,取适量药膏薄涂于患处。
- 轻度烧烫伤:小面积的烧伤、烫伤可先用冷水冲洗伤口,然后在表面薄涂一层红霉素药膏。
- 蚊虫叮咬:蚊虫叮咬的情况较严重时,应当及时清洗并消毒被叮咬的局部,取适量药膏涂抹。
- 流鼻血:干燥的天气会让一些人原本干燥的鼻黏膜更加脆弱,于是流鼻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时,不妨用红霉素药膏适量涂抹鼻中隔部位,可以消毒、软化鼻腔,滋润鼻黏膜,改善鼻腔内环境,预防再次出血。涂抹的量不要过多,以防药膏倒流进口中。
- 口角炎:口角炎俗称“烂嘴角”,多因感染引起,以学龄前儿童多见。表现为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结痂、脱屑等。细菌性口角炎可以涂抹少量红霉素药膏,同时服用维生素B2。
红霉素药膏可以长期使用吗?
红霉素药膏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使用剂量不宜过大。首先,红霉素其实是一种抗生素,虽然能杀死一些敏感菌株,但长期或不合理使用,容易导致菌株产生耐药性。其次,红霉素药膏根本不是万能的。红霉素主要用于敏感菌的感染,对于非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或者深部感染都是不管用的。
红霉素药膏和红霉素眼膏到底有何区别?
这两款药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差别不小,不能乱用。红霉素眼膏主要用于沙眼、结膜炎或者眼外部感染。红霉素眼膏要涂于眼睑内,因此药品生产过程需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药物污染。红霉素药膏是涂在皮肤表面的,并非无菌制剂。将两者“混搭”在一起,尤其是将软膏当眼膏来用,可能会引起眼部的严重不良反应。此外,红霉素眼膏的浓度是0.5%,红霉素药膏的浓度是1%。如果把红霉素眼膏当软膏用,可能会因为浓度不够而削弱药物的抑菌、抗感染效果。
如何科学使用红霉素药膏?
当身体出现不适,建议先咨询医生,切忌自我对标评判,用药前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一般来说,在合理使用红霉素药膏的情况下,不适症状在3日内就会有好转,应继续使用至感染被完全控制再停药。但如果使用3日后,皮肤红肿、渗出脓液的症状依旧没有改善,应该立即停药前往医院就诊,不建议继续涂抹。
本文原文来自上观新闻
热门推荐
淞沪会战中的国军化学兵:首次亮相即重创日军
夜市热量炸弹!30种小吃热量排行榜出炉,最肥冠军让人惊呼
科技感粒子特效网页
松针茶的多重功效与作用:美容养颜、调节血压的健康秘诀
从欧洲铜版画到日本浮世绘,版画语境中折射文明互鉴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介绍-层厚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青岛市开展科学教育提升活动
理财风险等级R1、R2、R3、R4、R5详解:从货币基金到私募基金的投资全攻略
上海大学2024年全国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公布
它被国外评为最具营养活力的蔬菜,但我打赌 90% 的人没吃过
骨灰盒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选择与需求
淞泽社区:从微心愿到共享花圃,“海棠红·幸福里”暖人心
精神不振烦躁浑身乏力?试试这5种改善方法
膝关节置换术后各个阶段的康复训练指南
燃气热水器选购指南:五大要点助你智选佳品
分享经济与传销:法律界的专业透视
券商把脉2025投资策略
专家解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
购房与租房:哪一种更适合你?
锦州出发自驾游全方位攻略:路线规划、景点推荐、美食住宿一览
Ubuntu系统中设置中文输入法的教程
四柱天克地冲是以日柱还是以年柱
什么是秋季腹泻?轮状病毒肠炎的全面解析
英语能力对产品经理工作来说重要程度如何
苹果中的“冰糖心”
千年古城南头焕发夜经济活力 万科城市更新各地开花
投资理财的主要策略是什么?这些策略如何实现资产增值?
揭秘多巴胺与注意力关系:调控策略与生活指导
“比亚迪巴西事件”背后:中国车企出海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成立,百余名专家共议地标研究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