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京剧新美学之傲:结合传统与创新的百年戏曲艺术
台湾京剧新美学之傲:结合传统与创新的百年戏曲艺术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艺术魅力跨越了海峡,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从传统到创新,从历史到现代,台湾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台湾京剧的发展特点、与大陆京剧的差异以及京剧的基本知识。
台湾与大陆京剧的差异
台湾京剧与大陆京剧各有特色。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曾说过:“传统戏曲到台湾,除了创新,保持剧种原有的生态和韵味也是一大特色。”台湾京剧最有趣的地方是观众会被演员带入剧情,顺应着气氛,感受表演,了解故事背后的意思;而大陆京剧则更着重于演员的舞姿与歌艺,所以往往会被演员名单吸引,而非故事。
另外,台湾京剧不仅保留传统,还融入了现代化和文学性。例如,国光剧团推出的《三个人儿两盏灯》挑战了同性之爱话题,费特儿Phaedra则是结合了南管音乐与现代舞蹈,发展出全新的京剧文化。
台湾京剧历史介绍
京剧受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与民间俗曲的影响,孕育成一个截然不同的调性。清朝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带来了“二黄”声腔,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后续湖广地区演员进京表演,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融合后变成了京戏。
台湾京剧特色一次看
京剧腔调
京剧演员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四功五法”指的是演员的基本训练,结合演技、音乐、舞蹈与特技的综合表演艺术。
所谓“四功”指“唱、念、做、打”:
- 唱得必须好听
- 念得抑扬顿挫
- 做得感动人心
- 干净利落的武打场面
而“五法”指“手、眼、身、步、法”,即为手势、眼神、身段、台步及各项技术的协调运用,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必须讲究,完美切合人物的身份与美感。
京剧音乐
分成管弦乐和打击乐 2 种。
- 管弦乐
也叫做“文场”,主要使用在重唱腔的戏,以管弦乐为主要伴奏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与弦子主要伴奏西皮、二黄、四平调或南梆子等唱腔;而笛子、笙、唢呐等用以伴奏昆曲、吹腔或各式小调。
- 打击乐
叫做“武场”, 武戏的节奏感非常强烈,常以打击乐做为武戏的伴奏乐器, 武场的基本乐器包括鼓板、大锣、铙钹、小锣等四大件,有时也会加上一些堂鼓、木鱼、梆子等。
京剧脸谱与服装
脸谱的画法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 3 种基本类型:
- 揉脸:凝重威武,加重五官纹理
-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复杂缤纷
- 抹脸:涂粉不以真面目示人,多为奸诈之性
京剧脸谱色彩讲究,脸谱却皆“色有其因”绝不是只有为了美观而已。脸谱不同色彩皆有不同的含意,例如红色代表忠勇侠义,黑色代表刚毅勇猛,白色多用于阴险狡诈,金色用用于神仙猛将。不同含意的脸谱色彩将人物性格立体化。
京剧的服装称为“行头”,样式根据各朝代的衣服而设计,剧中无论什么角色穿着都有特别规定,包括所有的服饰配件按类别分置於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和盔头箱等行头箱内,再依角色身分和行当来穿著。另外,京剧服装种类分别有蟒(礼服)、帔(长袍)、靠(戎装)、褶(长衫)、短衣(武打角色)、富贵衣、配件、盔头与靴鞋。
京剧角色
- “生”
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小生为年轻男生,外表通常清秀、英俊,而武生则是具备武打技巧和气势的武将或武士。
- “旦”
京剧的女性角色通称为旦,按照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正旦(大家闺秀)、花旦(天真活泼或放荡妇人)、武旦(使武艺的女子)、老旦(老年妇人)。
- “净”
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脸谱最为丰富鲜艳,一般扮演性格特殊的男子。还有唱工花脸的“文净”、摔打花脸的“武净”。
- “丑”
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多为夸张的诙谐角色,带来观众的笑声。有武丑、文丑之分,以文武善恶或身份高低作区别,相同的都是剧中的喜剧人物。
京剧表演哪里看?
- 国光剧团
自 1995 年创团以来,即不断尝试于京、昆剧传统中注入当代意识,以“现代化”与“文学化”为创作方针,题材多元,手法灵活。除传统京昆名剧之外,多出新编剧作受文化界高度重视,屡获重要奖项,观众年龄普及各层。艺术总监王安祈、青衣魏海敏、老生唐文华,京昆小生温宇航、花旦朱胜丽等皆荣获多項个人奖。剧团近年更致力於青年人才传承、跨國跨界创新,形塑臺灣京崑新美學品牌,多次應邀赴歐、亞與美洲各國演出。
- 台湾戏曲中心
台湾戏曲中心为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位于台北的展演场馆,为国内第一个拥有驻团的专业剧场,兼具艺文展演、艺术教育及文化休闲等用途。建筑风格采用简单写意却又蕴含无限可能的戏曲美学,将“一桌二椅”的传统元素颠倒翻转,化为凝练经典的时尚新造型,积极探索戏曲与时俱进的当代新意。
京剧博大精深无法单以一文以论之,以上的说明希望能助帮您了解它的特别与细节之美,下次趁著週末约朋友一起欣赏一場京劇表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