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山东省博物馆:打卡镇馆之宝
济南山东省博物馆:打卡镇馆之宝
山东省博物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其中蛋壳黑陶杯、鲁国大玉璧、《孙子兵法》竹简等镇馆之宝,不仅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的巅峰之作
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这种高柄杯由侈口、深束腹、圜底的杯体,以及镂孔高柄、喇叭形底座两部分组成。最令人惊叹的是其薄如蛋壳的胎壁,最薄处仅0.2-0.3毫米,一般部位也只有1毫米-2毫米,整器重量在50克-70克之间,显著轻于其他大小相近的器物。
蛋壳黑陶杯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首先需要对陶土进行反复淘洗,达到300目左右的细度。成型采用快轮拉坯与车制技术相结合的新工艺,即先用拉坯成型方法做出陶坯的雏形,再用置于固定刀架上的刀具修整陶坯。烧制时还需要使用类似于现在烧制瓷器的匣钵,以防止陶胎被火焰舐烧或遭受气流冲击。
这种“高精尖”工艺不是普通制陶工匠所能掌握的,必须是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因此,直到今天,蛋壳黑陶高柄杯仍难以完美复制。
鲁国大玉璧:战国玉器的巅峰之作
鲁国大玉璧是1977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出土的文物。玉璧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0.6厘米,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战国玉璧。玉料呈青碧色,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油脂光泽。
玉璧肉部内、外缘各有一周廓,肉两面纹饰相同,以两组微凸起的绹索纹分隔成内、中、外三层纹饰。内、外两层为阴线刻纹,中间以斜向交叉排列的蒲纹为地,其间浅浮雕饰排列均匀的谷纹;内层为合首双身龙纹,其间以三道绹索纹相隔成三组;外层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每组龙尾两两相交,纹饰布局紧密匀称,繁缛精美,线条流畅,工艺纯熟,属战国玉璧中的精品。
孙子兵法竹简:兵家智慧的千年传承
《孙子兵法》竹简是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的珍贵文物。这批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
竹简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201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孙子兵法》被评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这些镇馆之宝不仅是山东省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见证了山东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辉煌历史,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