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阿丽探秘都江堰的历史奥秘
跟着阿丽探秘都江堰的历史奥秘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这是清代诗人山春对都江堰的赞美。作为世界上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今天,让我们跟随导游阿丽的脚步,一起探索这座千年水利工程的奥秘。
无坝引水的智慧
站在都江堰的观景台上,眼前是一片波澜壮阔的景象。岷江从崇山峻岭中奔流而下,在这里被巧妙地一分为二。阿丽告诉我们,这就是都江堰的核心——鱼嘴分水工程。鱼嘴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则是人工引水总干渠,主要用于灌溉。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巧妙的泄洪排沙
沿着内江向上游走,我们来到了飞沙堰。阿丽解释说,飞沙堰是都江堰的第二大主体工程,具有泄洪排沙的重要功能。当内江水位超过灌区需要时,多余的江水就会从飞沙堰溢流到外江,防止成都平原遭受水患。更令人惊叹的是,飞沙堰还能利用离心力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排到外江,避免淤塞内江和宝瓶口。这种设计在2000多年前就能想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精妙的引水工程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宝瓶口。这是一个在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凿开的缺口,形如瓶颈,因此得名。宝瓶口不仅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还与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
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除了三大主体工程,都江堰还有许多人文景点值得一看。二王庙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建,庙内供奉着李冰夫妇的雕像,后殿右侧还有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伏龙观则位于离堆之上,相传是李冰镇压水怪的地方。安澜索桥横跨岷江,又被称为“夫妻桥”,传说情侣走过此桥可以白头偕老。
站在秦堰楼上俯瞰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这座历经2000多年沧桑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着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正如一位游客所说:“都江堰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