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生态保护与综合效益双丰收
三峡工程:生态保护与综合效益双丰收
2024年,三峡工程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不仅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运行情况: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2024年,三峡工程全年运行情况总体良好,各项综合效益全面发挥。在防洪方面,汛期长江流域发生3次编号洪水,三峡水库累计拦洪126.8亿立方米,最高拦洪水位166.55米,有效避免长江中下游约700公里河段超警戒水位,减淹耕地314万亩,避免221万人(次)转移,减少灾害损失约643亿元。
在航运方面,三峡枢纽全年过坝货运量达1.57亿吨,其中三峡船闸累计运行10170闸次、过船37937艘次,过闸货运量超1.53亿吨;三峡升船机安全运行4734厢次、过船4775艘次,过机货运量超378.9万吨、旅客超56.6万人次。
在发电方面,三峡电站所有机组能开尽开、稳发多发,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绿色动能。在生态补水方面,三峡水库汛前消落期出库流量保持7000立方米每秒以上,较调度规程规定下泄标准增加17%,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120天,补水量达204.81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战略性淡水资源库作用。
生态保护措施:多管齐下守护长江生态
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长江生态安全。
特有物种保护:针对三峡库区特有的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工程。通过迁地保存和多途径保护措施,使这两种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植物得以长期安全生存与繁衍。
鱼类资源保护:建立了鱼类增殖站,实施生态调度促进鱼类繁殖。2024年,三峡水库精心开展2类3次生态调度试验,调度响应期间宜都江段四大家鱼产卵规模创纪录达342亿粒,助力四大家鱼自然繁殖逐步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水平。
水质保护与岸线整治:库区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实施687公里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消落区生态功能不断改善。坝前累计清理漂浮物约12万立方米,有效守护一江碧水浩荡东流。
综合效益: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保障。作为长江防汛“毕其功于一役”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能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的95%以上,控制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约三分之二,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在发电方面,三峡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约占全国水电产量的10%,自2003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1.7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9亿吨。在航运方面,三峡库区干流航道等级由Ⅲ级提高为I级,彻底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
三峡工程的成功实践,还极大提高了我国水利水电建设技术水平,推动我国跃升为水电强国。112项世界之最、934项发明专利,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全国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历经数十年科技攻关,在枢纽工程和输变电工程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安装和调试等方面解决了诸多世界级重大技术难题。
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科学调度和管理,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综合效益,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