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新政策下,如何保护自己?
防疫新政策下,如何保护自己?
随着天气转凉,我们再次面临新冠疫情与季节性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的风险。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五一”假期及春夏季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呢?
最新防疫政策要点
《通知》重点强调了7条主要措施:
加强口岸疫情防控:密切关注全球疫情动态,落实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持续开展新冠多渠道监测和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及时研判疫情形势。
加强医疗救治准备:做好医务人员培训,强化首诊负责制,确保医疗服务平稳有序。
推进疫苗接种:继续推进重点人群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
加强重点机构防控:指导学校、养老机构等落实健康监测措施。
加强旅途和旅游活动防控:客运场站根据客流变化及时调整通道,旅游景区做好客流疏导。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关注疫情动态,倡导有症状人员避免参加集体活动。
个人防护措施
积极接种疫苗: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优先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
关注疫情动态: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出行前,密切关注传染病疫情动态和相关部门发布的防控信息提示,提前做好防范,合理安排出行。
做好健康监测:日常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出行前、返程后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发现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假期出行前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建议暂缓出行计划;返程后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诊。期间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家人尤其是孩子。
做好旅途防护:可准备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旅途中落实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防蚊虫叮咬等防护措施,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停止旅行活动并及时就医。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始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科学运动、规律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老年人:要密切观察基础情况,包括基础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外周血氧饱和度等。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持续甚至加重,或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突然出现肢体不能运动等情况,需要考虑就医。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病程一般为3天至5天左右,出现重症的概率非常低。儿童感染新冠病毒以后的表现和成人相似,也有一部分不典型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好、呕吐、腹泻等。如果持续发烧3天以上,孩子精神不好,婴儿哭闹、烦躁、不好安抚,大一点孩子老是睡觉、没精神、脸色不好,不管体温高低都要去医院就诊。
孕产妇:孕妇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几乎是不传染给胎儿的,因为母体有一个非常好的保护屏障——胎盘。孕妇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发病率、症状、病程等情况都和普通人群比较接近,不必恐慌。对于孕产妇来说,去医院常规产检是必须的,预防最重要。妇产科当前整体上也做到了较好的互联网线上咨询、远程医疗,一些不必须去医院的产检和咨询可通过线上医疗开展。
科学防护,健康生活
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我们既要保持警惕,又要避免过度恐慌。科学防护是关键,健康生活是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