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乃近:中美用药差异大揭秘
安乃近:中美用药差异大揭秘
安乃近,这种曾经被誉为“退烧神药”的药物,在美国被禁用40多年后,终于在中国也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2020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重要公告,对安乃近的使用做出了重大调整。这一决定背后,是安乃近严重的副作用和用药风险,以及中美两国在药物使用政策上的巨大差异。
从“神药”到禁药:安乃近的争议之路
安乃近是一种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具有起效快、退热效果强的特点。在很多“60后”“70后”的记忆中,安乃近是家中常备的退烧药,价格便宜且效果显著。然而,正是这种“速效”药物,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研究显示,安乃近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包括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损害,以及严重过敏反应,如重症药疹、过敏性休克等。这些副作用可能导致致命后果。据统计,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仅在青岛市9家医院就监测到2099例安乃近制剂相关不良事件,其中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达112例。
中美监管政策对比:从全面禁用到限制使用
面对安乃近的严重副作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早在1977年就全面禁止了安乃近的所有剂型(片剂、注射剂、滴鼻剂等)。此后,澳大利亚、挪威、菲律宾等30多个国家也相继采取措施,对安乃近进行撤市或限制使用。
在中国,虽然国家药监局也对安乃近采取了严格管控措施,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政策显得更为谨慎。2020年3月,NMPA发布两个重要公告:
停止安乃近注射液等品种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安乃近注射液、安乃近氯丙嗪注射液、小儿安乃近灌肠液、安乃近滴剂、安乃近滴鼻液、滴鼻用安乃近溶液片、小儿解热栓等。
修订安乃近片等口服制剂说明书:增加严重不良反应警示,明确禁用于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并强调“本品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仅在病情急重,且无其他有效药品治疗的情况下使用”。
基层医院为何仍在使用?
尽管国家药监局对安乃近的使用做出了严格限制,但在一些基层医院,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安乃近仍被作为退烧药使用。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医疗水平限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医生对药物副作用的认知可能不够全面,导致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增加。
经济因素:安乃近价格低廉,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来说,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这也使得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倾向于继续使用该药。
替代药物可及性:在一些偏远地区,更安全的替代药物可能难以获得,导致基层医生不得不继续使用安乃近。
专家观点与公众认知
面对安乃近的使用争议,专家普遍认为其风险大于收益。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师冀连梅表示,目前较大规模的医院几乎都不会使用安乃近,仅有基层医院仍在使用。
然而,公众对安乃近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经历过“安乃近时代”的家长,仍然将其视为退烧首选。在社交媒体上,甚至有家长表示“我经常吃,没事”,这种“幸存者效应”的观点忽视了药物副作用的严重性。
更安全的替代选择
面对安乃近的用药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儿童退烧的首选药物。这两种药物虽然也有副作用,但相比安乃近,风险要低得多。
- 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具有退热和抗炎作用,持续时间可达6-8小时。
-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退热效果稳定,持续4-6小时,对胃肠道刺激较小。
结语
安乃近的使用历史和政策变迁,反映了药物安全性认知的不断进步。虽然安乃近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其严重的副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更安全、更有效的替代药物的出现,安乃近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公众来说,了解药物风险,遵医嘱用药,选择更安全的替代药物,才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