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崖城:南宋时期的“南方第一屏障”
龙崖城:南宋时期的“南方第一屏障”
公元1256年,南宋宝祐年间,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防御工程在重庆南川的马嘴山上悄然展开。这里,就是被誉为“南方第一屏障”的龙崖城。
天险之地:龙崖城的地理与建筑
龙崖城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的马嘴山上,海拔约1200米,地势险峻,四周均为悬崖绝壁,仅有一条小径通向城门,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南宋末年抵御蒙古铁骑的绝佳据点。
城址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总面积达3.75平方公里。城墙依山势而建,由黏土岩石块平砌而成,残高约0.5至3米。城墙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敌楼,共发现9座,这些敌楼可能是角楼、墩台或炮台,显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城内建筑布局规整,共发现4组建筑遗迹分布区,墙体厚度约0.8米,构筑讲究。在菖蒲塘区域发现一处大型饮用水源,另有4口水井,解决了守军的用水问题。排水设施设计精巧,由石板构筑的排水沟通往城墙外侧的出水孔,体现了古人对生活设施的周密考虑。
龙崖城之战:南宋的最后防线
龙崖城在南宋末年经历过两次筑城,均有碑文为证。第一次筑城的碑文记载于清嘉庆《四川通志》:“宋宝祐四年,上有旨,筑南郡四城。南平守臣史切举奉梱令城马脑山。四月丁卯而裁,六月戊寅而毕。”第二次筑城的碑文则详细记录了开庆元年(1259年)的战事:
“宋宝祐乙卯,上有旨,城南平。越三年,守臣淮东都梁茆世雄戍罗播,城龙崖毕事。嘉平,奉梱命领郡寄。始至,鞑已及境。正月,贼酋重兵攻城;二月再寇,斩虏使,焚伪书,诸将争击,贼败而退。献俘授馘,功不一书。先是,城池草创,浚之崇之,遂为南方第一屏障。”
这段碑文不仅记载了筑城的时间和经过,更详细描述了开庆元年(1259年)正、二月的龙崖城之战。此次战役中,蒙古军队两次进攻龙崖城,均被宋军击退。战功被记录在《宋史》中:“(开庆元年)六月丙戌,南平来报战功。”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也证明了龙崖城作为“南方第一屏障”的战略价值。
文化传承:从南宋到民国
龙崖城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遗迹。城内保存有两通重要碑刻,分别记载了筑城时间和龙崖城之战的经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除了军事遗迹,龙崖城还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宗教遗存。明代佛寺遗址和清代道教遗址的发现,展现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演变。民国二年(1913年),龙崖城进行了维修,民国五年,川军一个连驻守在此,与云南护国军进行了两次战斗。这些历史痕迹,共同构成了龙崖城丰富的文化内涵。
保护与传承:走向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龙崖城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进一步揭示了其历史面貌。2019年,龙崖城遗址被纳入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联合申遗项目,与其他19座典型山城遗址一起,向世界展示中国南宋时期山城防御体系的独特魅力。
龙崖城,这座见证了南宋末年抗蒙战争的雄伟城堡,如今正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不仅是研究南宋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