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变脸!古诗文占比近半,新增整本书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变脸!古诗文占比近半,新增整本书阅读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再次成为焦点。这次教材不仅在古诗文篇目上做了大幅调整,还新增了关于袁隆平、屠呦呦等杰出人物的事迹内容。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面对这些改动,学生们应该如何适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结构大调整:古诗文占比近半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包含8个单元,共16个单元。与旧版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据统计,必修教材共收录古诗文67篇,占课文总数(136篇/首)的49.3%。这一比例的提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在必修上册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短歌行》《归园田居》这样的经典诗作,还能欣赏到《声声慢·寻寻觅觅》《静女》等优美词章。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与此同时,教材还新增了大量现代人物事迹,如袁隆平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和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些当代科学家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更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学习任务群:从“被动学”到“主动探”
新教材最大的创新莫过于“学习任务群”的引入。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转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为主。
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层面:
- 基础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 发展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 拓展型: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教材以文体或年代组织单元的方式,转而以主题和任务为核心。每个单元都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这种变化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而是要主动探索、实践,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本书阅读:从“碎片化”到“系统性”
在新教材中,整本书阅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成为了必修课。必修教材明确要求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两部经典著作。
为什么要强调整本书阅读?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语文学科教研组组长邹燕妮指出,这是为了“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在当今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种系统性的阅读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整本书阅读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重,时间有限;另一方面,经典著作往往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些问题,不少学校采取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如:
- 观看影视作品辅助理解
- 开展小组讨论和读书会
- 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结构
- 设计专题讲座系列课程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克服了阅读障碍,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阅读效果。
结语:从“应试”到“素养”的转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这些变化,体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过增加古诗文篇目,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这些改革不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面对这些变化,学生需要调整学习策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从碎片化学习转向系统性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语文学习中游刃有余,真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