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线段图突破解决求“一倍数”的难点问题
用线段图突破解决求“一倍数”的难点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几倍多(少)几"的逆向应用题一直是教学难点。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线段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掌握求"一倍数"问题的解题策略。
在遇到"几倍多(少)几"逆向应用题,也就是求"一倍数"问题时,由于条件叙述的顺序和解题的思路不一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这类题目,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就会遇到,一般用算术法解决;到了五年级如果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反而大大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书本中给出的例题,运用"逆推"的方法,借助树状算图、线段图等工具,用算术的方法来解决,给学生已有的思维模式带来了挑战。书本中给的例题,也因数据等问题,让一些学生的错误没有暴露出来,导致学生和教师没有重视这类问题,反而在后续的练习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例题:"故宫的面积约是72万平方米,比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的5倍还多2万平方米,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米?"
学生在独立解答例题时,基本给出的答案是(72-2)÷5。学生受逆推的影响,易错的答案为72÷5-2或(72+2)÷5,由于72÷5或74÷5不会计算,学生在列出错误结果后又加以修改。这里的错误不多,反而有不少"隐患"。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可以进行一些尝试。
首先,要学会分析问题,例题中的三句话,其实就是已知(故宫的面积)、关系和问题(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重点在于分析故宫和人民广场面积的数量关系。
引导并鼓励学生学会用文字、符号、图式等方法表征其数量关系。
人民广场面积的5倍多2万平方米=故宫的面积(文字)
?×5+2=72(符号)
(图示)
通过树状算图这个工具,采用"逆推"的方法,能较快地列出算式。
由于三年级已经有过"几倍多几"顺向应用题的学习,也有过画和看线段图的经验,这里要引导学生再次看懂线段图,这里求的其实是"一份"。并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减2后,再除以5。
可见,"树状算图"侧重于思路,"线段图"侧重于算理。这里线段图的作用应该要加以突出,尤其要把列出的算式与线段图联系起来,来解决为什么要减2,而不是加2;为什么要先减然后再除以5等。
画图是个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应该要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72还不是5份,只有把多出的2减去才是正好5份;然后再除以5就是其中的一份。这里的理解至关重要!
除了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去说理,理解算式的每一步含义。还需要借助线段图,把这里的问题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合起来。
其实,在之前学习倍数的时候,已经学过求"一份"的问题,学生也知道用除法。那这里为什么会困难了,就是因为后面的"多几少几"问题。于是,通过线段图,借助题组的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其相同和不同之处,这里(72-2)和(68+2)的目的就是先转化为"5份",然后再除以5,就是"一份"。
最后,还需要将三年级的"几倍多(少)几"和这里的逆向题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完善,进行变式对比,沟通新旧问题之间的联系。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学生在只遇到"一倍数"问题时,他会解决。但两类题都出现的时候,有些同学开始混乱,原本的模仿记忆就不起作用了,因为首先需要判断要求的是正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所以需要冲破障碍。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先对比之前求一份和几份的联系和区别。借助图示,很快发现其两个问题的思维顺序相反,但基本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这里都是乙是甲的5倍。
再将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之前的内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其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但是数量关系其实没变。在次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要进行总结,学会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样的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积累解题经验,掌握更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