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指南:怎么灸,灸多久,灸几次?
艾灸指南:怎么灸,灸多久,灸几次?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效果与施灸的时间、频率密切相关。然而,很多人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困惑:到底应该怎样灸,灸多久,灸几次,身体才能真正受益?本文将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艾灸的正确使用方法。
虚实寒热,时间不同,频率不同
《医学入门》中对艾灸的适应症有如下评价:“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这说明,无论是虚证、实证、寒证、热证,都可以通过艾灸来调理,只是在灸量、手法、配穴等方面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艾为“地之阳”,最擅长的是虚证和寒证。因此,遇到虚证和寒证时,可以大胆施灸。而对于实证和热证,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 灸量要适量、时间要短些:当出现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等热性表现时,应适当减少艾灸时间。
- 实证和热证大多使用泻法,虚证和寒证基本使用补法。
- 实证和热证必须滋阴:下焦和腿属是必灸部位,如阴虚之人必须灸三阴交、太溪、涌泉等滋阴穴位,以达到阳中求阴的目的。
治病灸VS保健灸,时间不同,频率不同
如果身体没有明显病痛,建议进行保健灸,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至2小时,基本可以实现保健养生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保健灸同样需要规律施灸并长期坚持。研究表明,对于先天体质较差的人群(如阳虚人群),通常需要规律性地艾灸保健大穴(如大椎、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半年甚至一年左右,体质才能明显改善。
如果已经出现疾病症状,艾灸频率自然要比保健灸频繁得多,且单次艾灸时间也应相对延长。具体到不同疾病,艾灸的频率和时间也有所不同:
- 病在浅层短期灸,病在深层长期灸:从皮毛、肌肉、筋髓、骨髓,越往里,病越重,越难治。病在浅层所需的时间肯定比病在深层要少。
病在经络短期灸,病在脏腑长期灸:病在六腑(膀胱、胃、胆、大肠、小肠、三焦)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正气虚弱,病继续往里走到五脏(心、肝、脾、肺、肾),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艾灸以扶助正气。
形质未变短期灸,形质变化长期灸:如果已经出现形质变化(如子宫肌瘤),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艾灸以祛除寒湿并解决已出现的症状。
- 病的时间短,短期灸;病的时间长,长期灸:病的时间短,说明病情相对较轻,治疗难度小,艾灸时间和频率可以适当减少。但针对拉肚子、急性感冒之类的急症,在症状消失前应该重灸,并且要频繁灸,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在痊愈之后,建议再艾灸3次以巩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危害较大的急性病、突发病,建议立刻就医!因为艾灸是持续起作用,不是立竿见影,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孩子突发高烧,且难以遏制,就必须立刻就医!
对于慢性病(包括妇科病),则需要长期灸。一般而言,至少需要3个月,也有可能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是老慢支、老寒腿之类的慢性病,建议常年艾灸。例如,一位灸友患有近20年的老慢支,她坚持艾灸3年,每周灸5天,每次1-2小时,现在快70岁了,哪怕气候再多变,老慢支也没有复发。究其原因:常年艾灸改善了体质,体质增强了,病邪就不易在体内作祟了。
经络原穴VS其他穴位,时间不同,频率不同
原穴最早出自《黄帝内经》,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在临床上,艾灸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由于原穴极为重要,所以在艾灸时,原穴的艾灸时间应当比其他配伍穴的时间要长。
以灸后感觉为准
中医讲究辨证,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状、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艾灸不能千篇一律地照搬书本,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以灸后感觉为准!
比如,今天做了2个小时,效果不错,明后天就可以继续做;如果哪天有点儿上火,那就减少灸量,减少艾灸时间,多灸滋阴穴位;如果还是上火,那就干脆休息2天。就这样,自行调节灸量和时间,什么时候效果刚刚好,就把这个灸量和时间设定为标准量。
再比如,今天艾灸了关元,产生了明显的灸感,那就以关元为主,尽量延长这个穴位的艾灸时间。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初学者一出现排病反应就退缩了,不敢继续艾灸。建议这些灸友多做“小白鼠”,平日里多摸索,多留心,一两个月下来,每天艾灸多长时间,每周艾灸几次,这些问题也就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