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关羽早期形象与神话的历史脉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关羽早期形象与神话的历史脉络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bilibili.com/opus/1024951334827196422

关羽,作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人物,其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关羽形象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世关羽崇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以历史时间和文本为线索,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关羽的早期形象与神话,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三国志》中的关羽:“威震”与短板并存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关羽以“威震华夏”的形象示人。彼时,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 ,其军事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威震”并非关羽的专属。董卓“威震天下”,曹操“威震四海”,段颎“威震西土”,田豫“威震沙漠”,周瑜令“华夏是震”,姜维亦“声畅华夏”。这些描述表明,众多豪杰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展现出强大的威慑力。关羽的“威震华夏”,虽值得肯定,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并非独一无二的成就。

陈寿对关羽的评价是全面且客观的。他一方面称关羽和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高度赞扬了他们的勇猛。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关羽性格上的致命弱点——“刚而自矜”。这一性格缺陷在关羽的军事生涯中逐渐显现,并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吕蒙称病时,陆逊分析道“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於我”。正是关羽的骄傲自负,使其对东吴放松了警惕,给了吕蒙白衣渡江的机会,最终痛失荆州,败走麦城。廖立评价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进一步揭示了关羽在军事指挥上过于依赖个人勇猛,缺乏严谨战略规划的问题。这种性格与军事指挥上的短板,使得关羽的形象在英勇之余,也多了几分悲剧色彩。

蜀汉视角:匡国之臣的赞誉与维护

蜀汉士人对关羽的评价多为正面,《季汉辅臣赞》便是重要的体现。文中将关羽、张飞合赞,称他们“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在蜀汉士人眼中,关羽和张飞是辅佐刘备成就大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功绩可与汉朝的韩信、耿弇相媲美。可见在蜀汉士人心中,关羽是“匡国”之臣,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忠诚与英勇是无可置疑的。这种评价不仅反映了蜀汉内部对关羽的认可,也体现了蜀汉政权维护自身正统性的需要。

孙吴立场:背德罪臣的定性

与蜀汉的赞誉截然不同,孙吴政权将关羽视为罪臣。南朝陈代沙门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中的《关背德》称“言蜀将关羽背弃吴德,心怀不轨,孙权引师浮江而擒之也”,《通荆门》也提到“中有关羽自失之愆” 。在孙吴士人眼中,关羽是侵夺吴国领地、破坏吴蜀联盟的罪魁祸首,他“背德”“不祥”“不恭”,是典型的“谗夫”。

这种评价源于孙吴与蜀汉之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荆州的归属问题。关羽镇守荆州,对东吴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其军事行动被视为对东吴利益的侵犯。因此,孙吴政权通过对关羽的负面评价,来为自己夺取荆州、斩杀关羽的行为寻找正当性。

魏晋政权:从陪衬到多元认知的转变

曹魏与西晋:关羽为曹操的陪衬

曹魏政权对关羽持相对“超然”的态度。在曹魏到西晋初期的著作中,如鱼豢《典略》、陈寿《三国志》等,关羽的事迹多围绕他与曹操的交往展开。这些记载着重凸显曹操的大度、雅量与识才,如曹操称赞关羽为“义士”并“重加赏赐”,关羽在其中主要扮演陪衬角色,以彰显曹操的“王霸之度”。

西晋继承曹魏正统,在关羽的书写上延续了这一话语建构。西晋时期,对蜀汉臣子的宣扬较少,关羽的形象并未得到特别的关注,只是作为历史叙述中的一部分,以相对客观的方式呈现。

东晋与南朝:多元认知的形成

西晋灭亡后的永嘉南渡,使关羽叙事流入南方。此前,南方流传的是孙吴塑造的关羽负面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晋时期的王隐《蜀记》、孙盛《魏氏春秋》等开始关注关羽的轶事,为人们了解关羽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南朝时期,裴松之注《三国志》为关羽的形象增添了丰富的资料。同时,这一时期的关羽形象塑造受到多方影响。沈约《宋书》中有对关羽的负面记载,而陶弘景的著作则称赞其对刘备的忠诚。这种多元性反映了南朝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关羽的不同解读,也体现了文化融合与交流背景下,人们对历史人物认知的逐渐深入与全面。

北朝时期:关羽勇武精神的弘扬与神化奠基

在与两晋南朝对立的北方政权中,关羽多被视为“勇武”将领的典型。由于北方政权与南朝政权争夺正统的需要,他们将曹魏政权视为正统,而把蜀汉视为僭伪。然而,这并不妨碍北朝士人对关羽个人精神的认同。

北朝典籍在突出关羽“勇武”的同时,也开始发现他的其他精神特质。崔鸿说“昔关羽见重曹公,犹不忘先主之恩”,庾信说“刮骨传药,事同关羽”,孝文帝致书曹虎说“进无陈平归汉之智,退阙关羽殉节之忠”,这些记载将关羽与“忠”“义”“勇”等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北朝墓志来看,关羽是北朝君臣所崇拜的主要英雄。和绍隆“气陵韩白,勇夺关张”,拓跋虎“子颜敌国,云长绝伦”,人们常常将传主比作关羽,以彰显其勇猛。北朝对关羽勇武形象的书写具有选择性,通过墓志这一传播载体,将关羽的勇武特质在北方地区广泛传播,从官方扩展到民间。这种传播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关羽的神化奠定了基础。

早期神话:从恶魔神到信仰的转变

关羽被斩杀后,葬于荆州当阳沮河附近,关公崇拜也随之在荆州地区兴起。有研究者认为,关羽殁后不久产生的关公崇拜类型与当时社会上人们对遭受暴力横死而变成饿鬼的信仰崇拜有关。由于关羽是横死的将军,在早期被视为具有强大力量的恶魔神,需要接受人们的血食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的形象逐渐从恶魔神向受人敬仰的神明转变。唐朝范摅《云溪友议》中记载的关三郎传说,虽成书于唐朝,但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流传。传说中,玉泉祠的“三郎神”被认为是关羽,其具有惩恶扬善的能力,人若偷盗会被大掌掴面。这一传说反映了民间对关羽的信仰逐渐从恐惧转向崇敬,关羽开始被赋予守护正义的角色。

早期关羽的形象在不同政权、不同阶层的解读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蜀汉的匡国之臣、孙吴的背德罪臣,到魏晋时期的陪衬角色与多元认知,以及北朝时期勇武与忠义的象征,关羽的形象不断丰富与演变。同时,关羽的早期神话也在这一时期萌芽,从恶魔神到正义神明的转变,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发展。这一时期对关羽的评价与神话塑造,为后世关羽崇拜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羽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忠义、勇武的不朽象征,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宗教与社会生活。

最后在这里笔者想说,如今部分人谈及关羽,仅以 “威震华夏” 一言蔽之,便将他奉为三国武将之首。但其实,我们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关羽的评价中能看出,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绝对。关羽无疑是三国时期的一代名将,其忠义之举在当时已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从三国时代起,关羽开始崭露头角。作为当时最大的胜利方,魏晋方面对关羽有所肯定;而蜀汉作为被视为“正统延续”的一方,也对关羽予以认可。两方共同作用,从评价传播的角度推动了关羽声名的提升。

当然,在此并非要否定关羽本身所具备的忠义勇敢等品格。实际上,遍览史书,拥有此类特质的人不在少数,那为何唯独关羽脱颖而出?这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同时也与当时社会历史文化需求紧密相关。至于关羽被封神封圣,则要等到南宋之后。同一时期,蜀汉被视为正统,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地位被抬高,曹操和曹魏政权遭到贬抑。梳理这些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明晰评价的来龙去脉。更为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历史人物及其生平,从而更好地从中汲取养分,而不是陷入非黑即白、如同饭圈般的论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