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过中秋,打糍粑才是最正宗的过节方式!
四川人过中秋,打糍粑才是最正宗的过节方式!
八月中秋吃糍粑的习俗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在四川,糍粑不仅是节日美食,更承载着团圆、幸福的美好寓意。
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千百年来广大人民与之结下了深厚友谊,对之情有独钟,并赋予了它无限寄托和深刻喻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糍粑是川渝地方的一种为中秋佳节制作的食品,主要原料是糯米,因为要用木棍杵打,俗称“打糍粑”。糍粑具有香味俱佳,糯软醇甜,入口凉爽,沁人心脾的特点。
“过中秋,打糍粑,切糍粑。”回忆起小时候过中秋节,在农村老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那过程、那场景、那味道,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白糖糍粑、红糖糍粑、粉子糍粑让人回味无穷……
打糍粑需要全家总动员,泡米、蒸熟、杵打、摊晾、煎烙、调料,各有各的活路要做。前天晚上要泡上糯米,用水浸泡发涨,主妇清早起床后,把米捞起来沥干,装入木甑内,用旺火蒸熟。“用手去捏米,摸起来粘手,中间没半点硬心时,米就熟了。”
打糍粑是最费工夫的,通常由青壮男人来做。把熟米饭放入石臼,用木棍杵打。木棍手腕粗,两头大中间小,一般要铁实的木料才行。打糍粑有讲究,快、准、稳、狠,两个人围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快,收起来也快,糯米粘性太强,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两根棍子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翻来覆去地打,直到把一颗颗糯米,打得均匀、瓷实。劳力宽松的家庭,几个男人换着打。
不过,在川东一带,打糍粑是用芦苇杆。用芦苇杆舂,几个男人围在一起,也很费工夫。但这样打出来的糍粑,有一股清香味。
糍粑打好了,放进簸箕。“簸箕里铺了层米粉,是用石磨把生大米磨成的粉。石臼里的糯米糊糊,用手把握大小,揪成一团一团的,压圆压扁,两边粘粉后,晾在簸箕里。晾好后,往锅里烙。当时都是柴火灶,一定要用微火,两面都要烙硬,但不能烙糊了。烙好了,还是圆圆扁扁一个,但个头大了一倍。”
每当家里打糍粑时,孩子们是最高兴的,欢天喜地的围在一边,看大人打糍粑,直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簸箕里,香喷喷的糍粑引诱得他们直流口水,恨不得马上吃到嘴里。大人看到他们的馋嘴样,就会笑呵呵地扯下一小团糍粑,递给他们每个孩子。拿在手里还有那股烫手的热,吃在嘴里还有些烫嘴,个个张大嘴,烫且快乐地吃着,不时的吐下舌头,想吃又粘手的模样,让大人看见他们这糗态,笑不可支地说他们是好吃狗。
糍粑的黄金搭档叫黄豆面。蒸糯米时,另一口灶炒黄豆,炒得噼噼啪啪响,有的还蹦起来,闻起来香喷喷的,再起锅凉冷。黄豆面用石磨磨成粉,一边推磨,一边吃炒黄豆,满口生香。普通的黄豆面,就是黄豆粉兑白糖,蘸糍粑吃。精致的黄豆面,加了各种料。
这个团圆节,不少家庭会吃顿好的打牙祭。有时会推一锅豆花,配着糍粑吃。肉菜肯定要有,当时农村买新鲜肉难,通常都是吃腊肉。干豇豆炖腊肉骨头,腊肉炒回锅肉。锅里煮熟腊肉,案板上切好,一块一块晶莹透亮。娃娃们忍不住,拿手抓一块吃,大人们也不责骂。如果买到五花肉,就把糍粑切成薄片,加上尖椒、蒜苗、葱、姜、蒜,炒糍粑回锅肉吃,别有一番风味。
现在经济发展了,物资丰富了,市场里一年四季都有糍粑卖,任何时候想吃都能买得到。制作技术的进步, 糍粑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那作坊里机器制做出来的糍粑,卖相很美观润滑,不像手工做的很粗糙,疙疙瘩瘩的不耐看,因此过节时买的人就多。
我们家也从农村搬到了城里,好多年都没做了。过节时就在市场商贩那儿买几个,应个节气就是了。如今过中秋节的气氛远没有儿时浓烈喜庆,但打糍粑的场景却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