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之刘伯承林彪,二者谁高谁低呢?
开国将帅之刘伯承林彪,二者谁高谁低呢?
刘伯承、林彪是我国现代军事史上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关于谁更胜一筹的争论由来已久。日本军史专家在研究后认为,“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刘伯承比林彪才能更全面,而且更富于创造性”。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两位军事家进行比较分析。
作为一个军史爱好者,我就二人整个军事生涯的作为来进行评述:
一、军事理论成就
这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在中共确定的36个军事家中,唯刘帅冠有“军事理论家”的头衔,一生的理论成就十分丰富。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敌进我进”“军事五行论”“人地论”“战争利害变换线”“钳形攻势”“追歼战的大纵深战略”“解放军战役学理论”,以及率先提出的“综合群力论”“对日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解放后出任解放军最高学府总教头,结合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创建了解放军自己的战役学理论。刘帅还在我军发展的各个时期,翻译了大量外军军事理论书籍和教材,指导我军当前的作战。
林彪的军事理论主要局限于战术上,如“短促突击”“三三制”“一点两面””三猛战术”“四快一慢”,而对战争全局性的军事理论就好刘帅有较大差距。
整体而言,显然刘伯承军事理论的层面更高。
二、军事教育
刘帅在各个时期都兼任了相应的军事学校的职务,甚至亲自制定或翻译军事教学资料,战争时期引入苏联、日本、美国的先进作战理念,引入教学,指导战争,解放后更是一心办教育,亲自撰写了《解放军战役进攻与防御讲授纲要》,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促进我军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迈进。
林彪也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但此学校并非是军校,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党校。
在军事教育方面,显然是刘伯承胜出。
三、军事实践
红军时期,刘伯承出任总长、军委纵队司令、先遣纵队司令,林彪出任军团长以下各级长官,应该说二人都出色完成了各自的本职工作。
相比较而言,林彪做为军事指挥员有所败绩,如高兴圩对19军作战失利,两打宜黄失利,乐安作战失败,四渡赤水时赤水县城、鲁班场作战失利,霍县隰县对关麟征作战失利。
相比较而言刘帅作为总长,出色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参谋工作无失误之处,特别是四次反围剿的佯攻南丰打援的建议,对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到重要的决策参谋作用。
长征中做为军委纵队司令员、先遣纵队司令员则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突破乌江、智取遵义、袭占娄山、实施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彝海借道、强渡大渡河、侧击泸定桥,为红军走出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体看,刘伯承红军时期在自己位置上的作为更出色。
抗日时期,林彪仅仅打了两仗,此后,因疗伤一直没有指挥军事了。平型关政治影响很大,但从军事而言,歼敌1000余人,自损也近1000人,作为一次伏击战,又是打敌辎重,这样战损军事价值还真不高。
刘帅七亘村歼敌400余人,伤亡30余人;黄崖底歼敌300余,自身仅伤亡30余人神头岭歼敌1500余,伤亡也仅240余人,长乐村歼敌2200余人,自身伤亡也就800来人。显然从军事角度看,刘伯承元帅的作战更为出色。
同时,刘帅坚持抗战,领导部队歼敌42万,创建了拥有2400万人口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基础根据地之一,也是东北根据地的基础之一(支援东北25个架子团,1纵本准备调东北,虽没去成,但留在华北作战一段时间,补充了华北调东北的兵力),抗日战争显然刘帅胜出。
解放战争各有千秋,但从作战条件和战果而言,本人认为刘帅更为出色。解放战争的战役作战,刘帅保持了不败纪录,而且就作战条件而言刘帅创的一些军事记录却无人刷新,比如一人几发子弹的大兵团作战的上党战役;解放战争初期相当兵力对阵敌两大主力并小胜的巨野战役;在战略被动形势下出击外线取得最大战果的鲁西南战役;无后方作战条件下歼灭敌军整编师的高山铺战役;相当兵力条件下、装备极差、弹药不足包围敌头等兵团的双堆集战役;战果最大、作战堪称完美的大西南战役!
林彪最出彩的是两大决战,无论是作战兵力,还是装备东野都强于对手,这样的仗打成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林彪却失去了一些本应该胜利的战役。
林彪亲自策划和指挥的上下齐台战斗,我军集中2万人歼击89师失利,甚至改变东北初期的战略,这一仗的失利,我军做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
四平、本溪作战,我军集中20万兵力对敌军10个师10万余人,然而,由于四平防守策略不当,构筑50公里的防线进行防守,形成处处防守,处处薄弱的局面,不得不再从本溪方向抽调兵力,造成本溪被击破后,敌军集中兵力攻击四平,使得四平防线也全线崩溃,后守公主岭、长春等原定计划一律放弃,被迫退过松花江,收编部队也大量溃散。
根据国军的估计,四平战役我军损失兵力约4万。退过松花江后,林彪做好了放弃哈尔滨,去东满打游记的准备此后,因敌军主动停战,林彪才得到喘息之机。
三下江南期间,林彪留下了以4个师攻击德惠和农安两个败仗,其中打德惠7000守军集中的榴、山、野炮共90门,而刘伯承大决战前最大规模的鲁西南战役山野榴也不过才60多门。
夏季攻势,林彪集中24师夺取四平,先后投入9个师进行攻坚,前后半月未能攻克,自称伤亡1.3万,但国军战史则称毙伤共军5万(笔者认为我军数字有缩小,当时我军一个师万人左右,战后据时任17师师长龙书金回忆该师没负伤的仅2000人,一个师即伤亡7000多,前后投入9个师攻坚,不可能只有1.3万的伤亡;国军数字有夸大,9个师加炮兵也不过10万左右,总体伤亡一半显然也不太可能,17师伤亡过半只是损伤最大的一个师)。
大进军阶段,林彪进军中南留下了青树坪败仗,而刘帅进军大西南则一路顺风顺水,以50万兵力采用“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的手段一气呵成围歼敌军90万,且伤亡还不足5000人,可以说进军中南和进军西南相比,其指挥水平和实施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纵观战争中各个时期,总体看,本人认为刘伯承更胜一筹。
四、军事各层面比较
(一)军事谋略
指对付什么样的战争用什么样的战争模式的战略思维占,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上兵伐谋”层面
1、红军时期刘帅的作战谋略是意运动游击战为主,同时推进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刘帅的“敌进我进”(未被李德采纳)实际上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同时期的林彪恐怕还谈不上什么什么大的军事谋略。
2、抗日战争时期,刘帅率先提出“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综合群力思想”(这几个军事谋略可以参看人民日报“功业垂青史 武学照千秋”和刘传编写组成员之一乐白笔“刘伯承元帅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两篇文章),抗日中期针对敌军的囚笼政策提出“交通斗争”策略,在华北根据地进入最黑暗时期又提出和实施“敌进我进”战略,这些东西对于八路军的作战具有示范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林彪提出以运动战为主的速胜作战理念,实际上是不符合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的。
3、解放战争时期刘帅的《论蒋军的致命弱点》和《再论将军的致命弱点》两篇文章可以说就是将军必败的宣言,揭示了解放战争我军必胜的规律和一般进程(在本人看来其指导意义相当于抗日战争的《论持久战》),在和蒋军的作战策略上采用的是内外线结合的主动作战,这种策略是保持晋冀鲁豫根据地基本完好的根本手段,如果采用其他战区的作战方法,邯郸必丢,晋冀鲁豫就将失去作战之根据。
解放战争中期对付敌军哑铃战略,实施中间突破。解放战争后期根据作战方式的转变又提出了大纵深的作战谋略。同时期,林彪也没有什么大的军事谋略。
在高层次的作战谋略方面,显然刘帅胜出。
(二)军事纵横
即瓦解敌军,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次伐交”层面。
红军时期,刘帅过彝海与小叶丹会盟,会理说服守将不抵抗,邯郸战役策动高树勋起义,襄樊战役后放回郭勋祺回川做工作,为进军西南时大量川军起义打下伏笔,淮海战役策动110师成功起义等,可以说伐交成果丰厚。林彪方面伐交基本是罗荣桓在做。这个层面刘帅胜!
(三)军事战略
指全局性的作战方面,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次伐攻”层面。
刘帅的有红军时期遵义会议上和聂帅一起提出的去川西北会合四方面军的建议;抗日战争的敌进我进军事谋略指导下的敌后武工队,和交通斗争策略指导下的交通破袭战;解放战争初期的内外线作战结合策略,中期的中路突破(鲁西南战役及挺进大别山);逐鹿中原的三山四河战略;淮海战役中率先提出的斩断敌军中枢以及和陈邓一起提出先打黄维促成大淮海的建议,进军西南的先取重庆策略。
林彪在四渡赤水后,认为走“弓背”,指挥不行,显然是战略上的短视。长征到达陕北后,闹着要去陕南打游击,然后与高举抗日大旗相背道而驰,解放战争败退松花江准备放弃哈尔滨去东满游击。解放战争决战阶段迟迟不敢攻取锦州,营口失手,使得52军撤走。
平津战役放弃塘沽,给敌军留下一个口子。追歼战阶段打算掉陈赓长驱650公里入广西,陈赓攻取广州后对陈赓阳江追击叫停,广西战役期间又打算调陈赓北上先打鲁道源,南线仅留一个师于廉江,如此布置敌军必从南线跑掉。成功的策略有东北起初“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南拉北打”,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央。
这个层次依然是刘帅更强。
(四)战术
指具体的作战手段,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下攻城”层面。
“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有代表性的经典战役战斗“如:智取遵义(兵不厌诈)、巧渡金沙(纵深奔袭)、七亘村之战(重叠待伏)、神头岭之战(出敌不意)、上党战役(围成打援)、邯郸战役(猫盘耗子,盘软了再吃。
围三阙一)、陇海战役(先发制人)、鄄南战役(回马枪)、滑县战役(猛虎掏心:对敌实施远距离奔袭,即避开它的前锋据点,果断突入它的防御纵深,先打它的指挥中枢),巨金鱼战役(攻敌所必救,歼敌救者,攻敌所必退,歼其退者),鲁西南战役(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六营集之战(围三阙一,暗设口袋),挺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宛西战役(小型运动战的典范“分遣与集结相结合,分遣以撕破敌人的合击阵势,集结以围歼可以歼灭之敌”),襄樊战役(钳形合围),淮海战役(对整个战役提出的战法: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双堆集战役(倾家荡产,围师不阙)、西南战役(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对印作战指导(“打头,击背,刨腹,切尾”在分析敌军配置基础上的高度精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山铺战役,可以称得上“瞒天过海”,从300里范围内快速集中10个旅打击40师及82旅,敌被合围前始终认为当面我军只有1个旅,造成我军在无后方作战条件下,消灭敌军一个整师的光辉记录,称得上绝对经典。
林彪在战术上则先后提出“短促突击”“三三制”“一点两面”“三猛”“四快一慢”等战术,不过从运用看,综合效果还有一定差距,如上下齐台、兴隆泉、两次四平、德惠、农安等败仗说明在战术运用上并未达到完美效果。
在这一项比较上依然是刘帅占优!
五、战果(领兵之后)
歼敌方面:刘帅麾下部队抗日战争歼敌42万,解放战争歼敌221.8万,剿匪114.5万,伤亡约22万;林彪指挥麾下部队抗日战争歼敌2000多,解放战争歼敌188万,剿匪115万,,伤亡约28万,这是战史统计数据,实际上这个统计数据中陈赓进军东南的17万战绩划入了四野,而四野进军西南的约8万战绩未划入二野。
根据地创建方面:刘帅在抗日战争中创建了人口2400万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一级军区),这块根据地成为了解放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中的各根据地是共军和国军争夺天下的基础,且,晋冀鲁豫处于四战之地,关联八方,向北屏障华北和东北,向东向西配合华东和陕北,其战略位置决定了这块根据地关系了国共两军的战略平衡。
解放战争中期,刘帅又率领中野逐鹿中原建立了拥有人口4500万的中原根据地(一级军区),把中原这个本来国军的兵源粮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