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 | 历史上伟大的 “轴心时代”及其“四大圣哲”
人类文明 | 历史上伟大的 “轴心时代”及其“四大圣哲”
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孕育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还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这个时期诞生的思想体系,如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至今仍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它之前的一切事物,似乎都为它而准备,而之后的一切事物也联系着它,而且是意识清醒地联系着它。人类的历史从这一时期获得结构。”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如此评价轴心时代
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伟大时刻,比如开启现代文明的文艺复兴,奠定现代文明的思想启蒙、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但若对文明影响程度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光耀千古的时代,是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发端,也是人类精神给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个时代诞生了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得以形成。
在这500年内,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以色列的先知们,以及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基督教的耶稣等伟大智者,集中以改革者身份出现,形成了一座文明的思想高峰。
也就是说,轴心时代构成了文明前进的的车轴。文明无论走向哪里,都将围绕她转。历史从此才真正开始。这个“结构”或“轴心”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的。
文明从时空上获得轴心
轴心时代之前,文明陆陆续续出现在世界各地,但大多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典型的就是两河文明断断续续出现的王朝。
轴心时代,欧亚大陆几个重要的区域,各自形成了一批古典文明。黄河、长江地区的中华文明,中亚的波斯文明、印度河的印度文明、环地中海的犹太、希腊和罗马文明。
这不仅是人类第一批成熟的古典文明。这些文明,在时间、空间上,更成为了某种中心。
在空间上,生活在这些文明区以外的部族,要么被中心文明同化,以成为希腊、罗马人或华夏人为荣;要么和中心区保持隔绝,继续过着野蛮的原始生活。这些原始生活无论再过上几万、几十万年,都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他们只有“过去”,没有真正的“历史”。
在时间上,无论一百年后还是一千年后,人类总会不断回到这些文明,每一次伟大的进步其实都是对轴心时代的某种复兴。比如西方的文艺复兴,其实是对希腊罗马的复兴;中国的唐宋文艺繁荣,其实是孔子儒学在中古的复兴;而千年印度史,甚至可以说一直就是古典印度某种延续罢了。即便在当下,言必称希腊、罗马、孔孟老庄,也是任何有教养人的生活常态。
所以说,轴心时代的第一个意义在于,文明从时空上获得轴心。
文明从思想上获得轴心
轴心时代之前的原始文明,人们都在浑浑噩噩地活着。人为什么活着,宇宙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人们或许有过追问,但大多都只指向了某种神秘主义。
从轴心时代开始之后,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开始对宇宙、人生的各种大问题做出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追问人生、生命、宇宙的终极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而轴心时代的先哲们,对这些追问的回答也远超原始宗教。希腊哲学家说你要认识你自己,孔子说你要过道德的生活,犹太教说你要敬畏上帝,耶稣说你要爱邻如己,释迦牟尼说你要跳出轮回、逃离苦海......
这些问题不仅成为了轴心时代智者们的永恒追问,更是人类的永恒追问。甚至不夸张的说,文明再过多少年,人类的终极追问还会是这些问题。而这些终极追问的答案,也永远难以超过苏格拉底、孔子、摩西、释迦摩尼等先哲们的回答。
所以说,轴心时代的第二个意义在于,文明从思想上获得轴心。
文明从类型上获得轴心
人类出现过很多文明。汤因比说有23种,亨廷顿说有8种,斯宾格勒、麦克尼尔也都有9种10种的说法。
但正如中国学者金观涛在《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一书所言,从超越视野角度看,文明的类型其实只有四种,而这四种也全部出现在轴心时代。
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构成了救赎范式。从超越视野看,来世的救赎是文明的首要;
印度的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构成了解脱范式。从超越视野看,今生的跳出轮回、当下解脱是文明的首要;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哲学家、科学家、法学家们构成了认知理性范式。从超越视野来看,依靠理性思考世界的本质是文明的首要;
中国的孔孟老庄,构成了道德关怀范式。从超越视野看,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是文明的首要。
以上四种文明范式中的超越视野,都包含相应的终极关怀及其规定的价值和经验,它们回答了生死问题并给出了“应然社会”的组织蓝图。从此以后,个体成为独立于社会的主体,文明也就不在死亡,文明的演进,也有了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人类现代的一切科学、社会、经济、伦理等难题,最终都要从这四种文明范式中汲取营养。
所以说,轴心时代的第三个意义在于,文明从类型上获得轴心。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辉煌属于罗马;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耶稣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就是轴心时代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贵财富。
下面谈谈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四大圣哲”。
“轴心时代”是真正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人类伟大精神导师集体亮相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犹太先知们,共同塑造了此后2000多年人类的心灵,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突破”和人性的整体飞跃。
其中,在大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四位思想典范的创造者,在世界上交叠出现。人类精神文明的疆域,因而取得了爆发式地突破,成为后代一再回顾的重要资源。
半个多世纪前,在研究了人类思想史上四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之后,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还写下了这段话: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德国哲学史学家策力尔所说:“苏格拉底给了哲学以有力的推动,以至于直到整个古代世界的终结,哲学都没有离开过他所指引的道路。”
苏格拉底的一生,可谓备受争议和嫌弃,然而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学生,尤其是柏拉图的著作传承下来。苏格拉底常被描述为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常穿着简陋的衣服,在雅典街头徘徊,与各式各样的人交谈。
苏格拉底的哲学探究方式以对话和提问为核心,他创立了所谓的“苏格拉底式问答法”,通过连串的问题引导对话者进行深入思考,挖掘问题的本质。
他强调知识的自我发现过程,认为真理是通过内省和批判性思维揭示出来的。这种方法挑战了当时社会的常规思维,特别是对那些自认为已经拥有所有答案的人。
实际上,苏格拉底的影响远远超过哲学的范围。他用他的思想、言辞、生活、和死亡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被称为“西方文明的导师”。
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人生的幸福、智慧和价值的思考的话,那么苏格拉底就是西方哲学史上三位一体的巨人。
他对社会沉沦的危机意识、甘为牛牤警醒大众的精神和挽救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已成为西方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他的死亡更是和耶稣受难一起,使整个西方文化具有了深刻的悲剧性色彩。可以说,苏格拉底的一生就是一部哲学。他开创了整个西方的文明时代。
也正因如此,不理解苏格拉底的生平和思想,则不足以理解整个西方文明。
而由于苏格拉底的一生并未留下任何著作,所以要想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即是阅读他的传记。
在A·E·泰勒 的《苏格拉底传》一书中,便极为详实的著述了苏格拉底的一生及其思想。书中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为界,将苏格拉底生活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大约40年,后期大约30年)。前期苏格拉底已然是一位名人,德尔斐神庙的神瑜是他的一次精神危机,由此开始了他的后期转向,开始坚定地关注人的灵魂直到死去。
泰勒笔下的苏格拉底不是一种文学意象,而是对历史的还原,意在当下社会,还原一个已经逝去的“伟大而辉煌的时代”。
孔子
大成至圣先师
梁启超曾说: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若是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什么东西了;中华民族之所以存在,因为中国文化存在;而中国文化离不了儒家。
中国人对孔子,应该是再熟悉不过。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
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因此,理解中国文化不得不先理解儒家,理解儒家,则亟需去理解孔子。
孔子的名号诸多,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之所以成“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儒学构建,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儒家文化重视教育,也非常尊重读书人和知识分子,从孔子所收的诸多弟子中可见一斑,孔子提出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因材施教。即使千年之后的今天,很多教育家们也一直遵循这一点。
另外,中国人基础的道德观念,主要便体现在儒家思想之上;仁义礼智信,虽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但至今仍然充满着活力,它具有的普遍性意义,超越意识形态,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人文基因”。
钱穆先生所著的《孔子传》便是以史料为依据,还原真实孔子的一部绝佳之作。钱穆先生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所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其间取舍从违,实为讨论孔子之一生,孔子之思想,研究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一部人人必读书。
耶稣
“基督教”的创始者
宗教信仰在西方国家一直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耶稣所创立的基督教为最庞大的宗教体系。基督教所留下的许多灿烂文明,至今仍然对西方乃至世界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基督教对生活的影响
全世界都在使用的基督教的纪元、星期制、世界各国的红十字会组织、五线谱、种种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制度和组织,很多都来源于基督教。
◎基督教对艺术的推动
艺术领域,西方文明处处透露着基督教的文化的痕迹,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无不以基督教主题创作——《最后的晚餐》《西斯廷圣母》《创世纪》等;音乐上也是一样,《安魂曲》《弥撒曲》《圣赞歌》等等;西方艺术的巅峰时期,无不与基督教有着极深的联系。
◎基督教对思想的贡献
除了《圣经》以外,在哲学领域,基督教也奠定了近代西方哲学的思辨传统。基督教哲学最著名的人物奥古斯丁,他的《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多部著作,皆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上也是一样,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独立宣言》,第一句便是“上帝的旨意”。若没有基督教,或许也不会有五月花号,当今世上的许多国家会不会出现,还未可知。
可以说,整个基督教的历史,就是一部西方史,整个基督教的思想,就是代表西方的思想。
因此,耶稣作为其源头,绝对不可忽视。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 所著的《耶稣传》,不仅仅是理解耶稣生平和思想的一部普通的传记,更是西方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转折性著作。
施特劳斯的《耶稣传》用思想因素解释宗教的起源,耶稣的生平。更值得一提的是,施特劳斯曾针对此书说:“《耶稣传》不是针对于神学家,而是特意为普通人写的,我特别努力的不使其中有一句话是任何一个有学识或有思想的人所不能理解。”
佛陀释迦摩尼
“佛教”创始人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由佛陀,即天竺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摩尼所创建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不可估量。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经过中国本土文化对它的研究和改造,吸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而佛教中的思想,思维方法后续也逐渐被儒学,道学所吸收,并逐渐融合成为宋明的理学思想体系。
不仅如此,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诸多方面:
◎对文学方面的影响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学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同样和中国通俗文学有着极深的关系。
◎对建筑方面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佛教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最著名的便是那些保存最多的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对艺术方面的影响
如同西方艺术一样,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中国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音乐方面,公元3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盛唐时期的音乐也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诸多影响和贡献,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的是永恒的一笔,而佛陀释迦摩尼作为佛教的创始者,先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则是理解佛教的开端。
一行禅师 的《佛陀传》,堪称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记载佛陀历史的书籍,其中除了讲述佛陀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一生,还包括了一些较少被提及到的故事,比如:缚悉底设法安排罗睺罗骑水牛、佛陀与耶输陀罗的前世因缘。
很多读者看后评价说:仿佛回到2500多年前,亲身聆听佛陀说法的感觉,让人内心生起一阵阵感动和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