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显:佛教《法华经》的核心教义
开显:佛教《法华经》的核心教义
“开显”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体现在《法华经》中,意指“开方便以显真实”。这一思想经历了从印度论师到中国佛教大师的传承和发展,最终在智者大师的系统化阐述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将详细介绍“开显”的含义及其在《法华经》中的具体体现。
“开显”是“开权与显实”的简称。其中,“权”代表方便,“实”代表真实。“开方便以显真实”即为“开显”。《法华经》中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开”意味着去除执着,“显”意味着揭示真义。关于《法华经》中的“开显”思想,在《大智度论》《法华经》等印度论师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的阐述。中国佛教界早在东晋时期,竺法旷大师就提倡《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之旨。随后,罗什三藏、吉藏、僧肇、法云等大师相继倡导此义。智者大师基于前人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方便”即“真实”,从而完成了系统的《法华经》“开显”思想体系。台宗认为,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所说的一切经,都不是真实教法(未开显),直到《法华经》才显示真实教法。台宗针对《法华经》,从教法和佛身两个方面,分立“开权显实”“开三显一”“开迹显本”“开近显远”等论述。
根据《法华经玄义》的说法,《法华经》有本、迹二门的开显:
迹门开显:以教法而言,即《法华经》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开三显一”。因为人们不了解《法华经》之前的权教只是导入真实的方便,而执着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教。为去除这种执着,明确指出三乘只是方便化导,以显示唯一真实的一乘,说明方便即真实,因此三乘归于一乘之理。
本门开显:即《法华经》后十四品为“开迹显本”“开近显远”。以释迦牟尼佛的佛身而言,为了去除执着,将佛陀伽耶菩提树下成道的佛视为近成佛,而明确指出其是现形垂迹,显示其来自久远实成之佛。
“开显”(术语)是“开权显实”的简称,是《法华经》全经的宗旨,也是天台宗的判释。权是方便,实是真实。开方便而显真实,是本经全经的主旨。开方便,指四十余年的方便说,开示这是方便。不开示,称为闭方便门。至于《法华经》,方便之说,装如真实,闭方便之门,故不得见真实之义。然今以开示方便为方便,而知方便之为方便,则真实之为真实自显。经文谓之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即法华之开权显实也。然以此开权显实当于经文,则前十四品曰开三显一之说,后十四品曰开近显远之说。开三显一者,就教法而名,开近显远者,就佛身而名。即前开三乘教之方便,而显一乘教之真实,后开垂迹之近佛,而显本地之远佛也。故法华一部二十八品,前半为开三显一、后半为开近显远,总之,则归结于开权显实,即开显之二字,玄义一上曰:“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文句八上曰:“河西道朗云:直名三为方便,即是开方便门。昔不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门闭。今名三为方便,即示一为真实也。私谓此释符文。”文句记八之三曰:“嘉祥亦云:开二种之方便,示二种之真实。昔不云二是方便,故门闭。今云二种是方便,故方便门开。”(二种方便为教法与佛身也)。玄义一下曰:“开权显实者,一切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众生情隔于妙耳。”同五上曰:“昔权蕴实,如华含莲。开权显实,如华开莲现。离此华已,无更别莲。”同五下曰:“开权显实,于一切法中,即见中道。”同七下曰:“若开权显实者,达事法已,权意即息,亦不离权,远求于实。权即是实,无复别权,故言开权显实也。”同十上曰:“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当知此经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网目。”文句记四下曰:“六章之要,莫若开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