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红产业软实力: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需从软实力视角探索新思路
邓正红产业软实力: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需从软实力视角探索新思路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快速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软实力升级和高质高效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面临突出问题和重大挑战,需从软实力运营视角探索新思路。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数字经济以其软实力价值溢出持续赋能科技产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软实力升级和高质高效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由技术导入期向应用拓展期深化,面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软实力体系的新使命新要求,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质高效发展面临突出问题和重大挑战,亟须从软实力运营视角和未来价值的高度梳理、探索价值引领技术密集型产业软实力提升的新思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精密仪器、电子计算机工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基础性领域,是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经济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精密仪器、电子计算机工业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全球GDP份额保持在19%至21%之间,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全球高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加快产业软实力升级的战略性支撑,是加快形成新型商业模式和产业价值新形态、培育软实力运营新动能新优势、实现高精度、高效度、高新度价值创造的关键抓手。
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研发、生产和运营中高度依赖先进技术,具有创新迭代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资本投入大、技术门槛高等特征。相比其他产业而言,技术密集型产业软实力运营全过程体现邓正红软实力金字塔原理,即趋势预见高瞻度、市场应变高韧度、资源整合高精度、运营协同高效度、价值创新高新度,同时还具有两个软实力运营特质,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技术高密度特质,在价值创新方面具有创新高频度特质。
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量级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但大而不强、产业软实力价值特质并不明显,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状况未根本改变。从全球来看,KTI(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3.4万亿美元到2019年的9.2万亿美元,增加了一倍多,其中,KTI制造业的产业增加值为6.2万亿美元。中国在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KTI制造业产出生产国,KTI制造业产出中的全球份额从2010年的18%上升到2019年的31%,并且在过去10年中,KTI产业支撑其他产业快速增长。美国继续维持其KTI三个制造业(飞机、医疗设备和制药)全球最大生产国的地位,其产量高度集中,专业化程度高。从研发投入数量来看,我国科技创新经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其自身的投入,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但相比某些发达国家而言仍然不足,且利用效率有待增强。从资金来源来看,企业投资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开拓未来市场和新兴领域能力的体现,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多聚焦于技术或新产品开发,而非基础性研究。同时,社会资本的基础研究参与度不高,限制了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和长远布局,未能形成协同有序的多元化软实力体系。
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科技强国长期主导着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密集型产业软实力价值的主导权,主要体现在基础创新源头、主流成熟路线以及国际产业生态话语权。受国际地缘政治、大国博弈和科技脱钩等因素影响,我国多种技术密集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面临严峻的“卡脖子”困境,基于市场机制的外部技术交易性获取严重受阻,国内市场出现了应急性、散点式的产业关键技术内生性需求。但由于技术复杂度对科技创新体系的高要求,我国尚未形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长期、稳定、规模化的源头性软实力价值输出机制。技术密集型产业关键技术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知识嵌入性强、技术复杂度高等软实力运营特征,是集各产业环节于有机整体的系统性创新,其突破高度依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软实力生态系统支撑。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软实力生态,目前虽然基本完成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单点布局,但未能形成良好的本土强供需循环。
技术密集型产业软实力升级在于形成高质高效的创新协同机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既要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又要注重理论转化和研究成果应用。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要鼓励创新主体之间超越浅层次成果共享模式,走向广泛、深度的知识共享、经验共享与价值共创,激活协同效力和活力,让“政产学研”的链接无处不在。要瞄准技术密集型产业基础软件、关键设备和高端材料等共性技术的薄弱环节、“市场失灵”环节,建立由政府引导,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牵头,企业、大学、金融机构、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国家级基础研究大平台,为“从0到1”原创性创新的原理发现、关键核心技术机理分析提供强大支撑。同时,采取措施激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产业链“链长”开放创新场景和产业链资源,吸引更多围绕新场景与新赛道融合创新,场景驱动不同企业深度融通。要把握战略机遇,多维度、多路径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嵌入率与贡献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以价值共创为导向的“新型创新外交”,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有力提升在全球创新开放格局中的位势,全力提升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
要以全球视野打造系统级本土技术密集型自主产业软实力创新生态,在战略上“系统布局”与“点式突破”并行,“成熟路线”和“颠覆性路线”并重,培育“系统—工艺—装备—材料”系统级充满软实力价值特质的本土产业链,确保产业的高效和安全,必须实现从系统到材料的全流程协同创新。要根据技术密集型产业特色化差异化技术路线软实力特征,分别梳理“成熟路线”和“颠覆性路线”技术的发展重点和前沿赛道,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原创新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支持力度,补足和强化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软实力价值创新闭环,提升科技创新软实力运营体系整体效度。要围绕我国优势领域,加强与国际技术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本土创新网络和全球创新网络的耦合链接,打造优势技术的软实力运营系统,为实现国产化和国际化双向互促、产业软实力升级提供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