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妈妈的3种依恋关系,怎样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性的依恋关系
孩子与妈妈的3种依恋关系,怎样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性的依恋关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三种主要的依恋关系类型,并提供实用建议,帮助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1.安全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很快乐,也有勇气去探索周围未知的空间。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就在她们旁边,自己不会有什么危险。即便遇到危险,他们也能很快回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抚。
妈妈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会很痛苦,会一直等待着妈妈回来。只要妈妈回来并安抚了他们,他们就会很快恢复正常,又开始愉快地玩耍,而不是一直黏着妈妈。
2.回避型
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的孩子,无论妈妈在不在身边,他们都觉得无所谓,也不会亲近妈妈。他们探索未知空间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妈妈亲近。
这种情况,多半是妈妈在婴儿早期没有陪伴在身边;又或者孩子在这期间,妈妈并未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3.焦虑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看起来很正常,可一旦妈妈离开,他们就会非常痛苦。当妈妈再回到身边时,他们就会对妈妈发脾气。只要妈妈表现出要离开的意图,他们就会大吵大闹或者缠住妈妈不放。他们对玩耍失去了兴趣,所有的焦点都在妈妈身上。
依恋模式若持续发酵,就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一个具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人,别人和他相处时会感到很舒适,尤其是伴侣,因为他们很少会对一段关系表现出焦虑,也不会对伴侣太过依赖。
而一个具有回避型依恋关系的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即使建立,对方也会觉得他冷漠,不会关心别人,爱对他来说是一件负担很重的事情。
一个具有焦虑型依恋关系的人则最为纠结,这种人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关爱,一旦得不到,就会变得歇斯底里;但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很害怕建立一段关系,害怕这段关系失败或者失去自己的独立空间。
他们没有办法和伴侣保持一种合适的距离,所以给伴侣的感觉是忽冷忽热。
要想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要做到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生理方面,都要给予及时的回应。
01
不要觉得这样会惯坏孩子,也并不是像老人说的:“月子里的孩子不要抱,惯坏了,便不能放手了。”
错,月子里的宝宝的需求更为重要,宝宝刚出生时,他们的一切需求都需要通过“哭”来表达,如果宝宝哭闹,抚养人任由其不管不顾,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宝宝的安全感便会缺失,建立安全感的时机也会错过。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注,而不是置之不理。但当孩子想独自探索世界时,父母也应该及时给予孩子空间和自由,让孩子尽可能地独自探索外面的世界,让孩子有足够多的自我。
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忽略需求,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刻意的回避依恋关系。
02
如果父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回应孩子,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回应孩子。
有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有时有忽视孩子的需求。在孩子想要独处时,强行剥夺孩子的独处空间,这样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型依恋关系。
03
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不可能每一次都可以做到对孩子回应。家长们也不必自责,索性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并不是只通过一两次回应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而是孩子和母亲在长期的相处中,通过良好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如果我们以前错过,那么现在开始改变也是来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