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情绪勒索吗?心理咨询师教你四招远离有毒情绪!
总是被情绪勒索吗?心理咨询师教你四招远离有毒情绪!
情绪勒索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心理操控手段,它通过利用恐惧、义务感和内疚感来控制他人。从伴侣间的争吵到职场上的压力,情绪勒索无处不在,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破坏人际关系。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情绪勒索的定义、类型、影响以及应对方法,帮助您识别并远离这种有毒情绪。
情绪勒索是什么?
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指的是利用情绪试图在关系中控制他人的行为,此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苏珊·佛沃(Susan Forward)在1997年提出。
在情绪勒索中会被动用的三大情绪分别为恐惧(Fear)、义务(Obligation)以及罪恶感(Guilt),它们会让被勒索者仿佛身陷重重迷雾(Fog)一般,看不清自我的价值与定位,接着被情勒者动摇,照其意愿行事。
情绪勒索的心理操控手法
制造恐惧感
情绪勒索者可能会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来说服对方,如果没遵照他的意见,可能会发生严重后果,来让被勒索者心生恐惧而不敢轻举妄动,只好选择乖乖听话。
比如在情侣吵架时,若有一方打算出门走走、冷静一下,另一方马上冲到厨房拿刀来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威胁对方如果敢踏出一步,晚一点就等著回来收尸。逼得对方只能留在原地。
义务/责任的转嫁
情绪勒索者可能会将自己生活中的负面状态都归咎给被勒索者,认为对方要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负责、提供后续的支持或协助。
单亲家庭的照顾者可能会这样对孩子情勒:“要不是因为要照顾你(们),我的人生才不会变成现在这副鬼样。”后续可能以明说或者暗示的举动,使得孩子觉得有责任义务要去承担照顾者的幸福快乐。
引发内疚感
情绪勒索者可能会试图让被勒索者感受到,如果不去满足他所提出的要求,自己好像就变成一个自私的人,进而感觉到内疚;为了消除这种感觉,只好乖乖听话。
公司的上司可能这样说员工:“现在是必须共体时艰的时刻,大家都主动留下加班了,你怎么好意思提早去快活?”扛不住心理压力与为了饭碗著想的员工只好乖乖回到座位上。
引诱被勒索者
前述三种情绪勒索的操作模式皆是让被勒索者亟欲在就范之后,能够免除、摆脱掉纠缠着自己的负面情感;除了这些之外,情绪勒索者也可能会承诺说,若是照着他的话做,就能得到什么好处。但事实上是,许多情绪勒索者要不是根本不会实现承诺,就是实现的机率极低,往往还会再以贬低被勒索者的方式来说合理化自己的失信行为。
比如前述的公司上司可能对加班的下属说:“我知道加班很辛苦,我一定会有帮大家争取加班费。”事后没达成承诺时又说:“加班是加了,问题事效率差啊、产出低啊,这样我怎么好意思去跟上面争取?下次再说了啦。”
情绪勒索的常见场景
既然是要以“情绪”来做为勒索的要件,那双方势必得存在“在乎对方情绪”的前提。因此,生活中有许多人际关系都可能发生情绪勒索的状况,像是前述提及的伴侣、家人、职场关系,当然也可能发生在朋友之间。
情绪勒索者可能掌握了对方情绪上的痛点,或者处在权力或利益的优位,然后透过诸如要求、威胁、施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扬起情绪勒索的迷雾,来让被勒索者就范。
伴侣对另一半的情绪勒索
在伴侣关系中,情绪勒索的迷雾经常与爱相互缠绕,令人难以脱身。
- 恐惧感:“你如果离开我就代表你不爱我了,那我就死给你看。”
- 义务/责任的转嫁:“那个谁谁谁的另一半都会早上叫他起床,载他去上班/上课,你也要做到吧。”
- 内疚感:“你再和那个谁谁谁说话,你就是没有顾及我的感受,就是不爱你,我就和你分手。”
- 引诱:“如果你真的爱我,照我所说的改变,我们就能有未来,但你这样不配合,还谈什么未来?”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勒索
亲子之间的联结感往往是最深刻的,但也因为这样的联结强度,使得情绪勒索更难摆脱。
- 恐惧感:“你一定要去外地读书吗?你不怕我一个人在家里万一怎么了没人发现吗?”
- 义务/责任的转嫁:“要不是因为养你这么花钱,我的生活品质不知道可以比现在好多少。”
- 内疚感:“你难得回家,我们都是排开行程要陪你吃饭了,为什么你只想着要出門去找朋友。”
- 引诱:“虽然说好只要你考上好大学,我就让你出國旅遊,可是你现在的成绩跟表现真让我失望,出國还是以后再说吧。”
老板对下属的情绪勒索
在职场上,情绪勒索通常还会夹带着权力位阶落差所带来的一层压迫感,使得下属可能会日渐担起更多责任,甚至超出合理范畴。
- 恐惧感:“你如果不配合这次任务,公司可能会重新评估你的职位。”
- 义务/责任的转嫁:“我虽然说过那个应该怎么做,但是你是第一线的人员,怎么不懂临机应变?现在出了状况,你说该怎么办?”
- 内疚感:“大家都是团队的一分子,现在这个项目出了问题,你觉得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 引诱:“把这个专案做好,我保证你一定会升职,但是以你现在的态度,升职还早呢。”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被情绪勒索?
虽然前述是将恐惧感、义务/责任的转嫁、内疚感三个情绪勒索的要素分开了举例,但在同一句、同一段话当中,这三个要素经常是结伴一起出现的;有时甚至会像一套组合拳似地迎面袭来,让人晕头转向、如坠雾中。
恐惧、义务、内疚,无论哪一个,或是哪几个要素能够成功束缚住被勒索者,大概都反映出被勒索者内心的脆弱之处,像是太过在乎他人感受、渴望得到认同、想要得到好人的形象,说到底,最核心的根本原因往往是“不够自信”,自我认同、自我定位不够稳固,使得情绪容易随他人话语起伏摆荡,当下迎合是希望得到肯定或解除紧张状态,但若长此以往,通常只会换来对方得寸进尺、甚至予取予求的心态,最后搞得自己更不被重视。
情绪勒索对心理健康的的影响
前述提及,会被情绪勒索是反映出了内心的脆弱处;而若是长期处在遭受情绪勒索的状态下,更是会雪上加霜,使心理状态逐渐恶化。
时刻对于潜伏的恐惧提心吊胆、承担过多的责任而不堪负荷、时不时的内疚导致自我怀疑……长期被情绪勒索的毒雾笼罩,在其中吸取过量的有害物质却没适当地宣泄转化,那些致病因子便会在个体内在累积、爆发。
压力与焦虑
时常被情绪勒索的人可以说长期将自己浸泡在高压环境之中,时刻得要提防突如其来的勒索话语;对方又要出什么招让我害怕?又要把什么责任推到我身上?我做或不做是不是又会被说成是自私了?
持续的未知意味着被无法放松的焦虑缠身,仿佛待宰羔羊一般,容易让人感觉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自我价值感降低
由于将自己言行的评价标准让渡给情绪勒索者,被勒索者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将无法保持一致,随时会随对方的评价起伏。再者,情绪勒索的话语往往带着贬低的意味,会让被勒索者觉得怎么做都不对、都无法满足勒索者;要是越想达成勒索者的期待,通常只会落得挫折不断的下场。久而久之会让被勒索者的自信心消弥、怀疑起自我价值来。
引发心理疾病,进而影响生活
在长期的焦虑、被贬低、自信心受挫、自我价值感弱化的情况下,被情绪勒索者常会有言行得咎、绑手绑脚的感觉;他们对情绪勒索者的负面情绪也可能延伸至与其他人的互动之中,对日常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负面状态的持续积累,结果可能会使显现在外的焦虑或忧郁状况进一步恶化成心理疾病,而必须求助心理健康资源。
四招教你如何应对情绪勒索!
若试图拆解情绪勒索的过程,大概能够发现以下几个阶段(并非固定不变的顺序),首先是情绪勒索者提出“需求”,被勒索者可能会感到不舒服而想要拒绝或“抵抗”,这时候勒索者会开始强调自己需求的正当性以“施加压力”,如果被勒索者还不就范,情绪勒索者便会转而以“威胁”的手段加大力度,被勒索者如果为了避免负面结果产生,便会选择“遵从”,但也因此往往造成日后的模式“重複”。
针对情绪勒索,以下将提供几种应对方法:
建立界线
情绪勒索的模式中往往能见到“得寸进尺”的渐进模式,因此,建立个人界线便是一种重要的防範手段。
自己要先明确设定好能接受和不能接受的行为,并在与情绪勒索者互动时以行动来证明你不会在对方想要越线时再度让步;若对方持续施压甚至威胁,你可能需要暂时中断彼此的联系,让对方明白你是认真的。
若对方将威胁上升到自伤或伤人等级,则需要报警引入医疗或社政资源,勿让自己又搅和进去,让对方食髓知味。
保持冷静并不被情绪带走
在情绪勒索的互动中,随着要求、施压、威胁等进程演变,情绪的张力往往也随这紧绷高张;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越是要有一个自我提醒的意识要自己在心理上后退一步、保持冷静,言行操之在己,不随对方起舞。
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刻意地反复练习,总有一天,当对方发现情绪勒索对你没用的时候,就不会再动用同一招了。
坚定且正面表达情感
若能在心中设定好自己的界线、多多练习保持冷静聆听自己的心声,对于自我定位将更为稳固,也比较能够提升自我评价、减少自我质疑。
如此一来,在面对情绪勒索的时候,就比较不会被对方试图引发的恐惧感、义务感,或是内疚感所操控,而是能够用坚定且正面的方式向情绪勒索者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寻求心理师的协助
若是经常陷入情绪勒索的迷雾之中,或许可以思考自己是否有前述提到过的对自我定位、自我价值标准设定较不稳固的状况,使得在和情绪勒索者互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屈服于对方引发的恐惧感、义务感,或是内疚感之下。
透过心理咨询,心理师将可以陪你一起探索这些情绪底下的脉络,建立较为稳固的自我价值,你也可以和心理师讨论如何应对情绪勒索者的言行互动。
结论
情绪勒索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苏珊·佛沃在1997年提出,约莫20年后在台湾掀起一股讨论热潮,至今未歇,“情勒”一词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口语的一部分;显见此概念无论在东西方社会,都是人际关系中并不罕见的重要课题。
人际关系不可能毫无情感,但往往情感越深,情绪勒索的状况也越可能发生、越难摆脱;无论是情绪勒索者或是被勒索者,其实都该好好检视自己与情绪的关系、正视内心的渴望与担忧,在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中,好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尊重他人的界线。
如果你需要专业的协助,欢迎前来竹见好转心理咨询所预约心理师,我们会协助你脱离不健康的环境及情绪,成为你迈向健康路上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