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诺贝尔文学奖库切作品《波兰人》揭示的爱欲困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诺贝尔文学奖库切作品《波兰人》揭示的爱欲困境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MC2JGQ305568HZQ.html

在当代社会,传统的爱情障碍似乎已被一一克服,但新的困境也随之而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新作《波兰人》通过讲述一段跨越年龄和语言的特殊恋情,揭示了现代人在爱情中的深层矛盾。

英语小说可以说是以爱情故事起家的,19世纪30年代小说这种体裁被广泛推广和阅读的时候,也正是婚姻爱情故事最为流行的时候,所以有一些评论家甚至会说,西方小说史就是爱情故事史。这么多年来,爱情小说的样貌一直在变,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爱情故事。在简·奥斯汀的时代,读者们会怀着对这个女人和这个男人到底会不会在一起追看小说,然后他们会在最后,为这个女人和这个男人跨越禁忌、跨越距离、跨越阶层终于在一起了而开心、而感动。这中间的障碍越是艰难,这份爱情带给人的感动也就越大。但今天,我们好像很难再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了,一方面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乃至结婚,这不再是一件多么特别和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各种爱情的障碍好像都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被一一克服了,欲望早已被认为是正当的、是道德,不是什么禁忌,距离可以靠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轻松跨越,阶层也在观念层面被一再消解。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爱情故事到底该怎么往下写,才能让21世纪冷淡而世故的读者信任、感动、热泪盈眶?”

《波兰人》似乎是库切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从这个角度我们回看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起先给他制造麻烦的是那个女人,很快又是那个男人”,仿佛有一位作者当着你的面在给你讲故事,他要以身示范他会如何来讲这样一个男人和女人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爱情的障碍显然不是道德禁忌,故事虽然涉及出轨,可女人从头到尾坦然,甚至对家人都没做什么隐瞒,所以这个道德禁忌显然困不住故事中的这个女人。距离和阶层就更不是了,那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之间的障碍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阻止了他们相爱?是年龄吗?男人比女人大了24岁,几乎像是另一个时代的人了,这应该可以算作是一种障碍,可在这个故事里,这个男人压根不屑于谈论他作为波兰人的历史,他不会把这段历史当成一个沉重包袱,更不会把这当成自身魅力的一套资本,而女人也不屑于问,所以这24岁的年龄差距,以及这背后的时代境遇的差异,对这个女人和男人根本不算事。

比起强调年龄的差异,小说中更集中强调的好像是语言的差异。男人是波兰人,说波兰语,英语不怎么好,而女人说西班牙语和很流利的英语,库切用了很多篇幅展示语言给两人带来的障碍:女人听不懂男人说的话,对男人说的话感到诧异,为了跨越语言,她甚至一度去听音乐,觉得音乐或许更能传递男人的意思,男人去世后,女人也看不懂他写的诗,她一度觉得她找的那个翻译或许比她更能读懂男人蕴含在诗句里的真正心思。

不过,语言作为一种障碍,显然也不只在于语种,还在于两人的说话方式和风格,而这种方式和风格的背后,是两套完全不一样的观念体系。从上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女人,与一系列西方的解放和进步思潮结伴而生,她在各种层面都可以被视为是一个现代的、理性的、独立的女性。可库切在小说中显示了一点,你越是理性和独立,似乎就越是对爱情充满怀疑。小说以女人的视角叙述,她几乎对男人的每一番关于爱的表达都有质疑,有时堪称刻薄,一点情面不留。男人说女人让他平静,是她的命运,女人说我是我,我要是你的命运,那我的命运是什么?男人写84首诗给女人,女人认为男人把她物化为艺术品,她说男人诗里的女人压根没有生命,她严辞拒绝成为男人的幻想物和拯救者。女人的这些话虽然刻薄,但也是极为聪敏、机智的,而且是有道理的,是进步的,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她已经对那些传统的爱情话语彻底祛魅了。但正是这样的一种对爱情的祛魅,让爱情越来越难了,这可能才是库切这本书中揭示的现代人在爱情中的真正障碍。

社会学家伊娃·伊洛思对现代人的情感困境有一个非常精准的概括,这恰好与今天这本《波兰人》不谋而合,伊娃·伊洛思说,现代人经历的自我理性化、商品化和自我的解放,这些东西与爱情实际充满了矛盾。具体来讲,今天我们选择进入一份爱情的时候,有的人会将爱情像一份商品一样衡量,他/她会希望确保这份爱情能给她/他的生活带来很实在的价值,还有人会用心理学或是性别权力的话语来诊断爱情,他/她需要确保的是,这份爱情是平等的、健康的、能了解和治愈自己的、能实现自我的。伊娃·伊洛思很直接地问,现代人越来越聪明了,越来越会分析爱情了,但这意味着现代人越来越会爱了吗?或者说分析爱的能力等同于爱的能力吗?《波兰人》问的其实也是这个问题,故事中这个似乎能识破一切爱情圈套的现代女性,她真的比那个刻板保守的波兰钢琴家更懂爱,更能爱吗?

我想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作家和评论家孔亚雷,在他的评论文章中提到,库切曾写过一篇关于《堂吉诃德》的书评,库切从堂吉诃德身上看到“梦想具有稳住我们道德生活的威力”,不管这梦想是否只是幻觉。钢琴家认为比阿特丽兹给他带来平静,可能也在于此,这份一往情深、迟迟没有回应、近乎是幻觉的爱,还是稳住了他的生活,以至于在人生最后关头,他还能投入写下那84封证明爱的信,这何尝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能力,库切显然是肯定了这份能力的。但与此同时,库切花了那么多篇幅展现比阿特丽兹对钢琴家的戳破,他同样也肯定了这份戳破的能力。于是一边一往情深,一边不停戳破,也许现代人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和拉扯中,艰难地找寻爱的痕迹。

这也很像我们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在密不透风的怀疑中,突然在一个瞬间,比如比阿特丽兹提到钢琴家听她讲话的那个瞬间,钢琴家不在乎比阿特丽兹讲了什么,而更像在听一段旋律,这时语言和历史退去了,我们似乎在无声之中看到一点爱情的火光,它转瞬即逝,但令人感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