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汉字史 速记三千年
一部汉字史 速记三千年
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字,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三千年的时间里,汉字不断简化,书写速度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体字。而这一演变过程,其实也是速记技术发展的历史。
古老的汉字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汉字字体也在不断经历着由繁到简的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体字。
在文字诞生以后,能够用笔等书写工具快速记录下人类稍纵即逝的语言和思维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但汉字的笔画繁多,书写速度很慢,于是汉字开始了简化之旅。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演变的每一环节,汉字笔画都在经历由繁到简、由多到少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其实也是书写速度逐步提高的过程。汉字形体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文字改革,都向文字简约化走近一步,可以说向着“速记”的方向迈进一步。笔画越少,笔在纸上运行的距离就越短,书写速度就越快。据说草书、行书就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而创制的字体,被誉为“古代速记”——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速记。这个演变过程及后来的繁体字变为简化字,同时也是“速记工程”的一部分。
速记与文字相伴而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快速记录语言文字的方法,从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从汉字创制伊始,提高书写、记录语言文字的书写速度的探索也一直伴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快速书写是文字演化的需求,也是速记的本质需求。只是这时还没有现代“速记”的称谓,我们可以把汉字的这一演变过程看作是现代汉语速记的“萌芽期”。
我们现在所说的汉语速记通常是指用简单的符号来快速记录语音的拼音式速记。现代意义上的汉语速记是从1896年蔡锡勇发表了《传音快字》为标志的,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汉语速记形成了众多流派,速记方案也超过了200多种,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众多的速记流派中,以蔡氏父子为代表的正圆形速记,以唐亚伟为代表的椭圆形速记,建国后受苏联影响由唐亚伟等人集体创制的斜体式速记,以及1994年唐亚伟发明的亚伟中文速录机,先后登上中国速记的舞台。这四种速记方式因其在各自领域内的代表性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我国速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公元前1700多年前系统成型的甲骨文开始到今天一脉相承的汉字,从口口相传、结绳记事、烽火传信、龟骨刻字、活字印刷等到现在的纸笔记录、速记速录、语音输入等各种记录语言文字方式的出现,从汉语速记漫长的萌芽期到近现代汉语速记的发展期,在三千多年的螺旋式的发展中,汉语速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各行业中、在各专业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