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研究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与端粒长度缩短存在关联
重大研究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与端粒长度缩短存在关联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因其便捷性和口感而广受欢迎。然而,中山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这类食品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与端粒长度缩短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一发现为人们重新审视饮食习惯提供了重要参考。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保护结构,类似于鞋帽,防止基因组的损坏。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和复制,端粒会逐渐缩短。端粒的损耗是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志,多项研究表明,端粒长度缩短与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团队分析了UK Biobank数据库中的64,690名参与者,年龄在37-73岁之间,女性占55%。通过Nova食品分类系统对参与者的饮食进行分类,并测量了参与者的白细胞端粒长度(Leucocyte Telomere Length, LTL),以分析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与白细胞端粒长度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参与者每天平均摄入6.27份超加工食品,平均端粒长度为0.0128。根据每天的超加工食品摄入量,参与者被分为四个组别:低(少于3.5份)、中低(3.5-6份)、中高(6-8份)和高(超过8份)。
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量越高,端粒长度越短。每天增加一份超加工食品,端粒长度缩短0.005(相当于端粒缩短0.22年)。
男性和女性的总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与端粒长度缩短相似,但根据不同摄入量,男性端粒缩短更明显。与每天摄入少于3.5份的男性相比,中低、中高和高摄入量的男性端粒分别缩短了0.048、0.043和0.057。
BMI对端粒长度的影响:
在BMI<18.5(偏瘦)的参与者中,每天增加一份超加工食品,端粒长度会增加0.042。
在BMI正常和超重的参与者中,每天增加一份超加工食品,端粒长度缩短0.006。
在肥胖的人群中,未发现显著关联。
不同类型超加工食品的影响:
即食/加热食品、豆类和土豆制品、动物性产品、人造糖和饮料与缩短端粒长度相关。
早餐谷物和素食替代品(替代肉类的食物)与增加端粒长度相关。
超加工食品的高能量密度是公认的有害属性之一。在制造过程中,这些食品可能会产生毒性反应产物,如丙烯酰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等,以及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和人工成分,这些都可能导致与端粒缩短有关的代谢变化。
中山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超加工食品摄入与端粒长度缩短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减少超加工食品摄入对维护健康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的超加工食品对健康的具体影响,为公众提供更科学的饮食建议。
参考文献:
Li, Chunha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Ultraprocessed Foods Consumption and Leucocyte Telomere Length: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UK Biobank."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