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现世界最早,这种马具改变人类战争史
南京发现世界最早,这种马具改变人类战争史
近日,江苏省文物局宣布,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南京五佰村东吴丁奉家族墓作为新发现文物点,已完成现场调查和登录。其中,一件带有单边镫的骑马俑刷新了世界纪录,将人类使用马镫的历史提前至公元271年。
丁奉家族墓航拍全景
南京市五佰村丁奉家族墓共出土了16件骑马鼓吹俑,它们就是当时的军乐队。考古专家在其中一只不到20厘米高的骑马俑上发现了马镫的形象。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周保华表示,这只陶俑的骑手戴着圆形小帽,上半身笔直地坐在马背上,双臂和左腿已经残缺,就在马腹的左侧,垂挂着一只三角形的马镫,很显然骑手那缺失的左脚并未踩在马镫中。周保华表示,陶俑右侧的马腹和骑手的右腿保存完整,但右侧并没有马镫,很显然,这是一只单边镫,是用来上马的辅助工具,当骑手坐在马上时,并不用它来踏脚及用来保持身体平衡。
2022年,丁奉墓骑马鼓吹俑在南京市博物馆展出
这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早的马镫形象,其时间为丁奉去世的公元271年。此前的世界纪录由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墓中的陶俑所保持,时间为公元302年,墓中3件骑吏俑的左侧有马镫,其大小、位置和功能都与丁奉墓陶俑一致,丁奉墓的发现把这项世界纪录从西晋推进到东吴,提前了31年。
南北朝时期的甲骑具装
在马镫被发明之前,骑手只能靠双腿夹住马,再至少用一只手扶住马鞍,以避免在颠簸时掉下马,这种情况下很难手执武器在马上搏杀。有了马镫,骑兵才真正实现人马合一,双手被解放出来可以使用长兵器、重兵器短兵相接,战斗力大大提升。然而丁奉墓中呈现出来的单边镫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只有双边马镫才能带来骑兵战斗力革命。
而双边马镫的普及,直接催生了南北朝时期的重型骑兵——甲骑具装,这种骑兵连人带马全身铠甲,防御力极强,在冲锋陷阵时既能扛得住远射的箭雨,又冲开密集的步兵方阵,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然而这样的重型骑兵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因为披重甲而丧失机动性,自唐代以后逐渐被马不披甲的轻骑兵所取代,至金人铁浮屠被岳飞的长刀大斧所破,甲骑具装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王廙墓出土的陶马配有双边镫
不仅如此,最早的关于马镫的文献记载,仍然与南京有关。这条记载出自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说的是东晋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于公元359年统兵北征,结果兵败寿春,在逃亡之际,临上马前还奢求使用嵌了玉的马镫。“镫”字原本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类似高足盘的器皿,一是表示灯盏,而在这条记载中,“镫”开始指代马镫。《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侄子,是皇室成员,他长期在南京生活,最终在南京去世,虽然《世说新语》在哪里成书学术界仍无定论,但它的编撰过程及书中内容都与南京有莫大的关系。
马镫的发明,使骑兵一跃成为人类战争中最具战斗力的兵种,深刻影响了包括欧洲历史走向在内的人类文明进程。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成千年的纷争,大半由于中国发明的马镫。”马镫在西方被称为“中国靴子”,西方人常说,先有马镫,后有骑士,马镫使得一种新的骑兵战法在欧洲被确立,进而使骑士制度成为一种社会形态,使中世纪的欧洲成为“骑士时代”。如果说来自中国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那么催生骑士制度乃至欧洲封建制度的,恰恰是来自中国的马镫。很难想象,在南京出土的小小马镫形象,会与世界历史有如此深远的联系,而这一切却又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本文原文来自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