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种植的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青梅种植的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青梅是中国传统的果品之一,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果酱、果酒等多种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青梅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要实现青梅的丰产和优质栽培,需要掌握一系列关键技术和管理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青梅种植的各个环节,帮助种植者提高产量和品质。
青梅原产于中国,属于蔷薇科李属的落叶性果树。要实现青梅的丰产和优质栽培,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和栽培环境,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搭配授粉树和花期放蜂,以及实施科学的栽培技术。
选择适宜的栽培环境
青梅适合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且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花期在-8℃至-9℃时才会受到冻害,幼果在-3℃至-5℃下容易遭受冻害。因此,种植地应选择光照条件良好、周围无污染、水源充足的地方。土壤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一般选择在较平坦的大山窝或半山腰建立青梅基地。
选用优良品种并合理搭配授粉树
目前主要栽培的青梅优良品种有桃梅、李梅、白梅和软枝大粒梅等。种植时,除了选择这些主栽品种外,还应按一定比例搭配花期相同或相近的优良品种作为授粉树。例如,可以采用80%-90%的李梅搭配10%-20%的桃梅,或70%的桃梅搭配30%的李梅,或60%的李梅搭配40%的桃梅等授粉组合。对于原种植园中授粉品种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高接换种的方法,换上一定比例的授粉品种。此外,在花期进行放蜂也是提高授粉效果的重要措施,一般每亩果园放养1-2群蜜蜂。
合理种植密度
山地、瘦地每亩种植40-60株,平地、肥地每亩种植30-40株。对于种植过密、互相遮蔽、影响光合作用的果园,应及时进行间株和重修剪。
加强肥水管理
幼龄树施肥应遵循勤施薄施速效肥的原则。结果树每年需施肥3次:第一次在采果后,第二次在开花前,第三次在谢花后的小果期。花前肥应施足优质有机肥,如人畜粪肥、饼肥或农家肥,此次施肥量应占全年施肥量的2/3。在花蕾期和小果期,可以通过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同时,还需要结合施适量石灰,补充钙质和中和土壤酸碱度。在花期和幼果期若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水;盛花期若遇浓雾、霜冻应在早晨喷施清水洗雾、洗霜,防止雌花柱头干燥,有利于提高座果率。每年采果后覆盖上一层3-6厘米厚的新土,以保护根系和促进新根生长。
修剪与整形
青梅属于喜光照植物,及时进行修剪、整形,有利于形成自然开心形树冠和促进树冠通风透光。整形从幼龄树开始,留主干高约60厘米进行剪顶,主干上留3条不同方向的主枝,分叉角度为40度-50度,主枝在50—60厘米处再摘心促其分枝,每条主枝再留2—3条分枝,这样的树冠骨架基本形成,然后让其继续分枝成自然开心形树冠。 结果树应及时进行修剪,第一次修剪在小果期春梢萌发后或采果后,第二次在开花前,剪去阴枝、枯枝、弱枝、病虫害枝及徒长枝,以促进树冠通风透光、利于养分集中和减少病虫为害。
病虫害防治
虫害防治方面,小果期和春梢萌发期重点防治蚜虫新梢害虫,可使用克蚜螟500倍液、抗蚜清1500-2000倍液、辟蚜雾3000倍液或功夫1000倍液喷杀。夏季主要防治各种食叶虫,可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
病害防治方面,花蕾期和小果期各喷施1次0.1%-0.2%硼砂,以防治果实流胶病。新梢期和果实膨大期需及时防治黑星病,常用的农药有氧氯化铜500倍液、王铜600-800倍液、可杀得800倍液、托布津800倍液。病虫害防治还应结合冬季清园、主干刷白和喷洒松脂合剂或石硫合剂,以消灭越冬病虫源。
采收
青梅成熟期,为了提高商品果的质量和产量,调节树体生理机能的平衡,使树势及时恢复,应实行分期采果,做到先成熟先采收,分2-3批采收,逐步减轻树体负担,防止水分失调,同时要小心采摘,防止梅枝折断和果品擦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