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诊疗新突破:QFR精准诊断,新技术攻克钙化病变
心血管疾病诊疗新突破:QFR精准诊断,新技术攻克钙化病变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现患人数已达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达1139万。心脏前降支狭窄作为冠心病的重要类型,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心血管医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冠脉造影领域涌现出一系列创新技术,为心脏前降支狭窄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传统冠脉造影的局限性
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心脏血管并注入造影剂,利用X射线拍摄血流情况,从而确认血管狭窄的位置和程度。然而,传统冠脉造影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仅能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无法直接反映心肌缺血情况
- 对于某些复杂病变,如钙化病变,诊断难度大
- 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 无法提供血管内部的详细信息
QFR技术:精准诊断的新突破
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技术的出现,为冠脉造影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QFR技术由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涂圣贤教授团队研发,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它通过快速分析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来判断狭窄部位是否需要介入手术。
技术原理与优势
QFR技术基于冠脉造影图像,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评估血管狭窄对血流的影响。与传统冠脉造影相比,QFR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更高的诊断准确度:QFR技术将诊断准确度提高了33%,能够更精准地识别需要手术的病变部位。
- 无创性:无需使用压力导丝等有创设备,减少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痛苦。
- 快速便捷:能够在心脏介入手术过程中实时测量,节省了手术时间。
- 全面评估:可同时评估多支血管的血流情况,提供全局性的诊断信息。
临床应用价值
QFR技术不仅在诊断阶段发挥作用,还能贯穿整个治疗流程:
- 术前评估: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手术方案
- 术中优化:结合虚拟PCI技术,预测手术效果,实时调整手术策略
- 术后管理:识别高危患者,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中,QFR技术获得了最高级别推荐,与传统的有创FFR技术处于同等地位。这一认可不仅体现了QFR技术的临床价值,也彰显了中国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
冠脉旋磨与冲击波球囊:攻克钙化病变的利器
对于心脏前降支等重要血管的重度钙化病变,传统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往往难以奏效。近年来,冠脉旋磨术和冲击波球囊技术的出现,为这类复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冠脉旋磨术
冠脉旋磨术是一种专门针对严重钙化病变的治疗技术。它使用一个高速旋转的旋磨头,表面镶嵌有微小的钻石颗粒,通过打磨的方式去除血管内的钙化斑块。旋磨头的直径通常在1.25-2.0mm之间,能够精确地修饰血管内壁,而不损伤正常的血管组织。
冲击波球囊技术
冲击波球囊技术则借鉴了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碎石理念。它通过球囊低压扩张,向血管病变处发射非聚焦、低能量的脉冲式冲击波,安全地碎裂浅、深层钙化。这种技术对正常血管组织没有损伤,具有操作简单高效、患者痛苦少、治疗效果好的优点。
联合应用案例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这两种技术往往需要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例如,枣庄市立医院心内科冠心病二组就成功完成了一例冠脉重度钙化患者的治疗。患者为老年女性,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血管近中段弥漫严重钙化并重度狭窄。医疗团队先使用冠脉旋磨术修饰钙化斑块,再用冲击波球囊进行扩张,最终成功植入支架。术后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患者原来严重钙化的前降支已无残余狭窄,支架和血管壁贴合良好。
长沙市中心医院也报道了一例类似的成功案例。75岁的刘女士左前降支全程弥漫性重度钙化,通过冲击波球囊技术碎裂钙化病变后,顺利植入支架,术后血管狭窄明显缓解,患者恢复良好。
结语
随着QFR技术、冠脉旋磨术和冲击波球囊技术等创新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心脏前降支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正迎来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诊断的精准度,还降低了手术风险,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将更加安全、有效,更多患者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