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入选人类非遗,北川文化再添光彩!
“羌年”入选人类非遗,北川文化再添光彩!
2024年12月5日,一个值得载入羌族文化史册的日子。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羌年”正式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传来,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羌族同胞们欢欣鼓舞,载歌载舞,用最传统的方式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
“羌年”是羌族人民庆祝丰收、祈福平安的年度盛会,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相关活动通常持续3至5天。羌族同胞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共同举行仪式,敬祭诸神,驱秽庆收、还愿祈福。羌年不仅是羌族人民的节日,更是一个集民间信俗、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实践,承载着羌族民众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传统知识和伦理规范。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四川省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约30万名群众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绵阳市北川等地。其中,北川羌族自治县不仅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更是羌族文化的传承地。
近年来,北川在羌族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北川拥有10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3名非遗传承人。当地通过非遗普查、传承培训、举办民俗活动、修复传承空间等形式,抢救濒危项目,挖掘特色项目,创新发展产业项目。特别是“羌年”,已成为北川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有五六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北川过羌年。
北川文广旅局局长熊英表示,此次羌年成功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北川多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北川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柯小杰认为,羌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促进羌族文化的实践和传承。同时,也标志着羌族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不仅提升了羌族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对于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2009年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到如今成功转入代表作名录,“羌年”的保护之路走了整整15年。这不仅是羌族文化的胜利,更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大成果。未来,随着羌年文化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