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上的百年见证:一座孙中山铜像的成都故事
春熙路上的百年见证:一座孙中山铜像的成都故事
在四川成都的春熙路,有一座见证着城市变迁的孙中山铜像。这座铜像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成为了现代商业街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孙中山与四川的特殊渊源
虽然孙中山先生一生未曾踏足四川,但四川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却格外深厚。这源于四川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紧密联系。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如火如荼。在成都,2000余人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随后全川各地积极响应,数十万人参与其中。资州(今四川资中)人民更是成立了“资州保路同志协会”,开展罢市、抗捐斗争。
同年8月,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人在资州罗泉井古镇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罗泉会议”,决定组织同志军进行武装斗争。这一决定点燃了全川保路运动的革命烈火,武装起义迅速遍及全省140余州县。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四川保路运动:“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这段历史,深刻诠释了四川人民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认同与追随。
铜像的百年变迁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以及四川宣布“易帜”脱离北洋政府,春熙路孙中山铜像正式落成。这座铜像最初以站姿呈现,矗立在春熙路最热闹的中心点,成为往来行人瞩目的焦点。
1945年,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重新设计并铸造了这座铜像,将其改为坐姿。铜像中的孙中山身着长袍马褂,坐在椅子上,手中握着《建国大纲》,背后刻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铜像下方标注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1866-1925)”。
文化符号与城市记忆
在现代成都,春熙路孙中山铜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它静静地矗立在繁华的商业街中心,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对于成都人而言,这座铜像不仅是历史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它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传承革命先驱的精神遗产。在春熙路逛街时,许多游客和市民都会特意驻足,向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致敬。
从1927年到今天,春熙路孙中山铜像见证了成都的百年变迁。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文化的守护者。这座铜像,以其独特的存在,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成为成都不可或缺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