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勉的《逃避之歌》,你也有同款拖延症吗?
王勉的《逃避之歌》,你也有同款拖延症吗?
在最近大热的《脱口秀大会3》上,26岁的王勉凭借一首摇滚+说唱风格的《逃避之歌》赢得了全场最高分。这首歌不仅让观众捧腹大笑,更击中了现代人的痛点——拖延症。其实不仅是王勉,连文学大师胡适也曾被拖延困扰,他的留学日记里充满了因打牌而耽误学习的记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拖延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复杂的心理机制在作祟。如何克服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妨试试从“烂文章”起步,不要追求完美;或者把难做的事情跟喜欢的事情捆绑在一起,通过即时奖励激励自己行动起来。
从《逃避之歌》看现代人的拖延症
在《逃避之歌》中,王勉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上班的逃避心理。他写道:“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夹着公文包?”这种看似调侃的语气,实则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这种逃避心理,正是拖延症的一种表现。拖延症,简单来说就是“明明知道要做什么但就是没有去做”的状态。它给生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进而出现自责、内疚、焦虑、悔恨,甚至暴饮暴食等行为。
拖延症的心理学解读
拖延症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复杂的心理机制在作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拖延症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内在自我冲突: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两个自我,一个是要去完成任务的“要求性自我”,另一个是缺乏行动力的“丧失行动力的自我”。这两个自我不断斗争,导致拖延。
情绪障碍:拖延往往源于对任务的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压力等。通过拖延,人们可以暂时逃避这些负面情绪。
完美主义倾向:有些人拖延是因为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的努力不够完美,宁愿不做也不愿做不好。
早年家庭关系影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提出过高要求,不接纳孩子的不足,这种模式可能会内化为拖延行为。
名人也有拖延症:以胡适为例
有趣的是,这种拖延现象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曾深受其困扰。比如,胡适在留学期间就曾表现出严重的拖延症。他的留学日记中记载了大量因打牌、闲聊而耽误学习的内容。这种现象说明,拖延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不分时代、不分身份。
如何克服拖延症?
既然拖延症如此普遍,那么如何克服它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接纳自我,温和鼓励:当发现自己拖延时,不要急于自责,而是尝试理解背后的原因。给自己一些温柔的鼓励,从小步开始行动。
分解任务,化整为零:将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每完成一步就给予自己正面反馈。这样可以降低任务的难度感,减少拖延的冲动。
设定合理目标:避免设定过高的目标,从“烂文章”开始,允许自己不完美。重要的是行动起来,而不是追求完美。
捆绑奖励:将不喜欢的任务与喜欢的事情捆绑在一起。比如,完成一项工作后,允许自己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作为奖励。
清理内在信念:识别并改变那些阻碍行动的内在信念,如“我必须做到完美”、“我害怕失败”等。告诉自己,行动比完美更重要。
寻求支持:和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分享你的困扰,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有时候,外部的鼓励和监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拖延。
拖延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效率,还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情绪。但通过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它。记住,每个人都有拖延的时候,关键是要学会如何与之共处,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就像王勉在《逃避之歌》中展现的那样,即使面对逃避心理,我们也可以用幽默和智慧找到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