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揭秘:如何监测潜在危险的小行星?
中国科学院揭秘:如何监测潜在危险的小行星?
2024年9月5日零时39分,一颗直径约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在菲律宾东北侧约25公里高度处解体爆炸。这一事件的成功预警,标志着中国在小行星监测预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首次实现接力追踪观测
这颗编号为2024 RW1的小行星最早由美国卡特琳娜巡天计划(CSS)的1.5米望远镜于9月4日13时43分发现。随后,这颗小行星以临时名称CAQTDL2被提交至国际小行星中心,初步测算其撞击地球的概率超过30%。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迅速响应,使用海外站点的望远镜进行跟踪观测。当日20时,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启动跟踪,密切监测其运动轨迹。随后,位于西藏阿里站的望远镜接力观测,并为国内相关单位提供了雷达观测的星历引导。这是我国监测网首次实现对预警小行星的接力追踪观测。
现有的监测设备与能力
目前,中国在小行星监测方面的主要设备是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1.04米近地天体望远镜。这台望远镜是中国目前贡献共享数据的主干设备,持续开展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已发现41颗近地小行星。
此外,紫金山天文台还部署了江苏区域火流星监测网,用于监测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引发的火流星事件。2024年12月,紫金山天文台组织姚安高精度测量平台、冷湖MASTA望远镜阵列及墨子巡天望远镜等设备,成功预警了第11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
在国际预警网络中的角色
2018年2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成为该网络的重要成员。在2024 RW1事件中,中国监测网与美国、智利、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天文台协同工作,展示了中国在国际小行星监测预警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规划与展望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系统。计划在"十四五"末期实施一次对有威胁小行星的抵近观测和轨道改变技术实验。
这一系列举措将全面提升中国在小行星监测预警方面的能力,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更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