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校长吕建推荐:张大千与徐悲鸿的南大情缘
南大校长吕建推荐:张大千与徐悲鸿的南大情缘
近日,南京大学校长吕建院士向师生和校友推荐了一本独特的日历——《南大记忆》。这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文创产品,以365天的日历形式,记录了南大历史上众多杰出校友的精彩故事。其中,画家张大千和徐悲鸿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
校长推荐:《南大记忆》里的南大故事
《南大记忆》以独特的视角,将南大百年历史中的名人轶事、学术成就和文化传承融入每一天的时光里。这本日历不仅是时间的记录,更是一本浓缩的南大校史,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南大文化的深厚底蕴。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院士在推荐中提到:“《南大记忆》以新颖的形式,展现了南大校友的风采,让读者在点滴时光中感受南大精神的传承。这本日历不仅是时间的记录,更是南大文化的载体,值得每一位南大人珍藏。”
艺术大师的南大情缘
在《南大记忆》中,张大千和徐悲鸿的故事被浓墨重彩地记载着。这两位艺术大师不仅是南大的杰出校友,更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双子星。
张大千,这位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艺术大师,与南大有着不解之缘。1936年,时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力邀张大千担任艺术系中国画教授。张大千在南大授课期间,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艺术魅力,深受学生喜爱。他不在传统的课堂上授课,而是选择在画室里现场作画,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课余时间,徐悲鸿还常常邀请张大千到家中欣赏自己的珍贵字画收藏,两位艺术大师的交往成为南大校园里的一段佳话。
徐悲鸿,这位将西画技法融入中国画的先驱者,更是与南大结下了深厚的情缘。1932年,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期间,与张大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不仅在艺术上给予张大千高度评价,还在多个重要场合推荐张大千的作品。1933年,徐悲鸿携带张大千的《金荷》等作品赴欧洲举办“中国画展”,让张大千的艺术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艺术知音的惺惺相惜
张大千和徐悲鸿的友谊,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两位大师虽然艺术风格不同,但都对彼此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徐悲鸿曾在《张大千画集序》中写道:“大千蜀人也,能治蜀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羹飨客。夜以继日,令失所忧,与斯人往来,能忘世为二十世纪。”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两位艺术大师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光。
张大千对徐悲鸿的艺术成就也极为推崇。他认为徐悲鸿画的人物和马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曾多次公开表示:“徐先生画的马很绝,我学不到这一手。”这种惺惺相惜的艺术交流,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日常交往中,更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相互影响。
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张大千和徐悲鸿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个人创作中,更体现在他们对艺术教育的贡献上。在南大期间,他们通过教学和学术交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在南大艺术系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强调素描基础和写实技巧,将西方绘画的科学方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篇章。张大千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在传统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不忘传统。
两位大师的艺术精神在南大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南大校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南大记忆》通过记录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让后人得以一窥两位艺术大师的风采,感受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的无私奉献。
结语
《南大记忆》这本日历,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南大校史的丰富内涵。通过张大千和徐悲鸿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两位艺术大师的个人成就,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南大文化的贡献,以及他们之间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友谊。这本日历不仅是时间的记录,更是南大精神的传承,值得每一位南大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