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福州十大经典美食:从鱼丸到佛跳墙,每一道都有独特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福州十大经典美食:从鱼丸到佛跳墙,每一道都有独特故事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sa/761284660_121106994

福州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从街头巷尾的锅边糊到宴会上的佛跳墙,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我们一起走进福州十大经典美食的世界,探寻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鱼丸

福州鱼丸是福州的一道传统地方名菜,口感好,筋力佳,味道鲜美,具有特殊的海鲜风味。很长一段时间里,“点心”在福州人心里就是丸子的代名词。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天,一位商人搭乘渔民的船去以南经商,途中遇上了台风来袭,船在海上漂泊,所带的粮食断了,他们就天天以鱼当饭。此时商人不禁感叹道:“天天有鱼,食之生厌。”于是心灵手巧的船妇便把刚刚钓到的大鳗鱼,去皮除刺后,和着船上仅有地瓜粉,制成了丸子,煮熟后一尝,别有一番风味。此后,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当地开了一家“七星小食店”,并聘用这位船妇为厨师,经营着“鱼丸汤”。后来有一天,一位要上京应考的举子在此就餐。举子食后鱼丸,感觉味道极美,便赠诗一首:

点点星斗布空稀
玉露甘香游客迷
南疆虽有千秋饮
难得七星沁诗脾

之后店主将这首诗挂在店堂上,食客们齐来品尝。从此生意兴隆,而“七星鱼丸”也因此得名。

鼎边糊

“锅边”,又叫锅边糊、鼎边糊,顾名思义,“锅边”就是把米浆糊沿着滚烫铁锅的锅边,均匀地浇一圈,出锅前再淋上一勺虾油、撒上一把芹菜花,即可出锅。简单美味快捷,锅边是福州市民早餐佳品,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一般都吃过。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福州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有一天,戚家军击溃倭寇凯旋途经下渡,当地乡民磨米浆做粿,准备热热闹闹地犒劳凯旋的将士们。就在此时,三叉街方向传来又有小股倭寇袭击消息。眼见戚家军即要开拔,慰劳的食物已经准备不及。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这时,“下渡伯”灵机一动,建议将米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入锅,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终把倭寇全部消灭。

捞化

捞化是福州市的一道著名小吃。这道小吃的正式名称是“捞兴化粉”。类似于北方的“涮”火锅,捞化以细白如丝的兴化米粉为主要原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捞化的配料、汤底也越来越丰富,衍生出多种口味的捞化。

现在我们提到捞化,大部分人脑中都立马浮现出一碗清汤粉上整齐码着海蛎蛏子牛肉,这样的丰盛场面。而在老福州的心中,一碗酱色的猪血捞化才是心头的朱砂痣。关于“猪血捞化和清汤捞化,谁才是捞化届鼻祖”的话题,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猪血捞化起源于老台江一带,民间认为“猪血”能清肺清肠,是价格低廉的荤腥,是实惠的食补素材。

福寿全

佛跳墙又名福寿全,是福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只因福州话“福寿全”与“佛跳墙”的发音相似,“福寿全”就被“佛跳墙”取而代之名扬四海了。佛跳墙通常选用鲍鱼、海参、鱼唇等汇聚到一起,加入高汤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而成。成菜后,软嫩柔润,浓郁荤香,又荤而不腻,味中有味。

真正让佛跳墙名扬四海的是它作为中国菜代表用在国宴上招待西哈努克亲王、里根总统和伊丽莎白女王。传说一,该菜品是在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制出来的。他在一次文人聚会的筵席上端出此菜。文人们品尝后纷纷叫好,当场有人即席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道菜就叫做“佛跳墙”。传说二:据费孝通先生回忆,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到处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有一天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往,配之以老酒,发明了美食佛跳墙。

荔枝肉

荔枝肉是福建省福州市等地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属于闽菜系。该菜品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因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烹调后因外形型似荔枝而得名。

关于荔枝肉的起源,存在多个传说和故事。其中一个流行的故事与唐玄宗的妃子梅妃有关。据说,相传唐玄宗有一位梅妃,梅妃因怀念家乡的荔枝,其厨师便制作了一道外观和味道都类似荔枝的菜肴,梅妃品尝后非常喜爱。安史之乱后,梅妃不幸罹难,这个厨子死里逃生,逃回了福州老家后将这道菜流传下来。

南煎肝

南煎肝是一道传统的中国菜肴,属于闽菜系,2021年,入选《福州第一批闽菜保护名录》。南煎肝以其独特的酸甜口味和浓郁的酱香而闻名,是福州菜中具有代表性的菜肴之一。南煎肝相比于北方的溜肝尖,最大的特色在于滑嫩,有着典型福州菜的口感。

南煎肝是福州传统美食,其传统制法是采用双面煎,在福州方言中,“南”和“两”的发音相同,因此也被称为“两煎肝”。也因南方制法有别于北方的制法,故称作“南煎肝”。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福州人林纾,从小喜食猪肝。有一次,他向北京的朋友推荐的这道猪肝菜,由于他的字为“琴南”,故称为“南荐肝”。随着时间的演变,逐渐演化为“南煎肝”。

肉燕

肉燕又称太平燕,是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闽菜系-福州菜,肉燕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相传,南宋真德秀回浦城扫墓时设宴,随行厨师林阿荣(福州人)吩咐临时厨师徐小春(其表兄,富岭东湖人)捣鱼丸,却误听为捣肉丸。于是,剔精肉捣酱和粉,压平,擀成薄如面的肉皮,包上肉后捏成燕子形状,因称“肉燕”。此后,由浦城传至福州,两地相传仿制。燕皮还可并切丝煮汤,色质晶莹。

马蹄糕

马蹄糕是福州等地的一种传统甜点小吃。其以糖水拌合荸荠粉或者地瓜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和闽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马蹄糕口感甜蜜,入口即化。其口感使马蹄糕在粤菜中十分突出。

相传源于唐代,当时皇上寻访各地,由于皇上喜欢吃甜食,又恰逢荸荠成熟,所以皇上就下令用荸荠做一道美食,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马蹄糕。

葱饼

福州永泰葱饼的主要材料是面粉、葱和盐,简单而美味。它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次揉面、擀面、涂油、卷葱等工序,才能做出外酥里嫩、香气四溢的永泰葱饼。

传说中,永泰葱饼的创始人是郑成功。他在明朝末年率领士兵抵抗外敌入侵,为了激励士兵们的斗志,他发明了这种点心,作为士兵们的干粮。还有一种说法,永泰葱饼的名字来源于福州市的一个古老传说。传说中,福州市的一座山上有一只神龟,只要人们给它献上祭品,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而神龟最喜欢的祭品就是葱,因此人们就将葱夹在饼里,做成祭品,供奉神灵。后来,这种点心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永泰葱饼。

福州美食除了有着口口相传的故事,在生活中也时时刻刻与我们产生联系。或许留下的是一缕爽甜苦辣的味道,或许是一段与亲朋好友聚馋的回忆,或许又能勾起你一段不一样的情绪。在福州,是否也有一种美食出现在你的回忆里呢?或者知道哪些小故事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