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炸珍珠港,蒋介石即对日宣战,罗斯福告诫胡适:莫庆祝要低调
日军炸珍珠港,蒋介石即对日宣战,罗斯福告诫胡适:莫庆祝要低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然而,直到1941年日军轰炸珍珠港后,蒋介石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国民政府内部围绕是否对日宣战展开了激烈争论。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以及蒋介石政府"苦撑待变"策略的来龙去脉。
对日宣战:一场迟到的决定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正式爆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直到4年过后,日军轰炸珍珠港,此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
抗战打了四年,我们对日本一直没有宣战。
也就是说,从性质上来说,这仍然是一场局部战争。
《左转》有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战争。对待战争,自古以来,都是重中之重,那么全面抗战爆发之际,为何没有对日宣战,这里面有何实际的不同呢?
其实,翻看历史档案,在当时,针对是否对日宣战,国民政府内部有过讨论和争执。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王宠惠就支持对日宣战。他认为,通过宣战,可以驱除所有在华日本人,这样就可以避免间谍的渗透和破坏。但是,何应钦却不同意,最后蒋介石也决定暂不宣战。
蒋介石和何应钦之所以不同意宣战,其实还是对停战谈和抱有希望和幻想。因为,只要不宣战,就是局部战争,我们以自卫的名义进行抗争,可以得到外国援助,同时通过国际调停的介入,期望实现停战。
这其实就是胡适所说到的“苦撑待变”。只是,这个苦撑待变,开始的时候是寄希望英美苏的调停,到最后变成了期待英美苏的对日宣战,亦或者日本对英美苏的宣战。
苦撑待变:从国际调停到太平洋战争
先说第一阶段,也就是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抗战前几年,蒋介石一直对国际势力的干预抱有幻想。比如,1939年蒋介石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说道:什么是我们的外交武器呢?二十年以来,九国公约及国际盟约是我们的武器。
1922年,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共八个国家,再加上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签订了《九国公约》。总的来说,就是装模作样地尊重我国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和完整。其实,这个盟约就是说给日本听的,当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势头越来越猛,为了限制日本,七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把日本拉过来,逼着日本签了个合约。潜台词,就是有福同享,你别独吞。
但是,我们来看,无论是晚清时期的甲午中日战争,俄德法的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凡尔赛会议,山东被日本抢走;抑或是九一八事变中的东三省沦陷,期望国联调停,都是利益之下,没有正义。种种事实摆明了,要靠国际干预实现和平,那真的是异想天开。
即使是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的国民党军在上海打了一场伤亡巨大的淞沪会战,其中很大的原因,仍然是打给外滩租界的英美法看,希望国际力量介入调停。但是,事实上除了换来了一句深表遗憾,也真的没有其他了。
然而,当战争一旦牵涉到他们自身的安危之际,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苦撑待变”来到了第二阶段。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就一直在为“北进苏联”还是“南下太平洋”两种军事战略方向而争论不休。陆军叫嚷着,要北进苏联,和德国一起东西夹击,瓜分苏联。海军拍桌子说要南下太平洋,趁着英法被希特勒纠缠在西方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候,吃了英法的南亚殖民地,那里有日本渴望已久的战略资源。
对美国、苏联、英国以及法国来说,日本就是一个影响最终局势的关键砝码。一旦日本北上,苏联遭受两面夹击,几乎是必败无疑。一旦日本南下,英法无暇东顾,作为美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出来对抗日本,这样就会把美国拉入太平洋战争。这是美国国内最不想接受的。
当时,美国上下,要钱可以给,要态度可以给,要武器和资源也可以给,但是要让他们走进战争,门都没有。所以才有了一种说法,日军轰炸珍珠港,罗斯福是提前知道的,但是为了让国内支持参战,故意没有阻止日军的轰炸。这个说法,真真假假无从判定,但是侧面却很能说明,美国当时的关门过日子的心态。
所以,英、法、美、苏一边给予蒋介石政府以各种物资和资金援助,通过抗战拖住日本;一边呢又要看日本脸色,防止日本和德国联手背后给英、法、美、苏一脚。比如,日本要求英、法、苏,把援助抗战、运输物资的滇缅公路、滇越铁路以及新疆到苏联的西北公路全给停了,否则就是敌人。结果,英、法、苏还真是乖乖的都给停了。
国际运输物资线路被切断,抗日战事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支撑抗战,我们不得不开辟了新的航线——飞跃驼峰,由于环境条件极其恶劣,也被称之为“死亡航线”。再后来,眼看着日本越来越放肆,美国终于开始对日本下手,实施禁运,并且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以此来逼日本低头。日本是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岛国,然而打仗打的就是钢铁和石油。美国的禁运,直接掐住了日本的脖子。眼看着战争因为缺乏石油和钢铁,而不得不停摆,日本狗急跳墙,最终南下太平洋,把小拳拳挥向了美国。
形势大变:珍珠港事件后的宣战
在日军轰炸珍珠港的前一天,罗斯福和胡适进行了一场谈话,罗斯福告诫胡适,大意是说:也许,在48个小时之内,日军将会对美开战,对你们的战场形势将会是一个极大的转机,但是,希望你能转告蒋介石,一旦美日开战,你们不能庆祝,不要表露喜色。胡适随后把谈话内容向国内的蒋介石做了汇报。
果真,1941年,12月8日,日军轰炸了美军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蒋介石得知后,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抗战政略之成就,至今已达于顶点。胡适口中“苦撑待变”的时机终于到来,蒋介石随之命令,正式对日本宣战,同时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
“苦撑待变”,其实是一只眼看战场,一只眼看外交。用我们全部的力量去抵抗,同时希望通过国际局势的变化,寻找有利于我们的时机,做根本上的大转折。早在抗战初期,著名的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就曾多次谈到“坚持抗战,直到胜利”的的分析,只不过,他没有胡适的那句“待变”,而是像毛主席一样强调“自力更生”。蒋百里说:我们对日本,打不了,亦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日寇妥协,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你不相信,可以睁眼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