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拉帮套”:这个神秘词汇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含义?
揭秘“拉帮套”:这个神秘词汇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含义?
“拉帮套”这个词汇,或许对现代年轻人来说稍显陌生,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却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风俗习惯如流星般划过,有的璀璨夺目,有的则默默无闻。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一个曾在中国东北、秦岭山区等地区流行,如今却逐渐消逝的婚姻形态——“拉帮套”。
“拉帮套”,原本是指马车驾驭时的一种拴马套驾形式。在传统的马车组合中,通常是由一匹驾辕马和一匹拉串套的马组成,串套马位于辕马的正前方,形成“一主一挂”的套法。但当马车负载过重或道路崎岖难行,一主一挂的两匹马难以拉动时,便会在串套马的外侧再挂上一副帮套,增加一匹拉套的马,于是,这辆马车就变成了“一主一挂一帮”的套法,而套在这副帮套里的马,便是“拉帮套”的,意为辅助拉套。
然而,“拉帮套”一词,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引申出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旧社会,由于意外事故、疾病或其他原因,一些家庭中的丈夫失去了劳动能力,无力抚养妻儿和赡养老人,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征得丈夫同意后,妻子会另寻一夫,来承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由此形成了“一妻两夫”的家庭模式。这种婚姻形态,便是“拉帮套”在婚姻领域的特殊含义。
“拉帮套”婚姻形式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封建落后的农村,一个天性柔弱的女人,面对丈夫的残疾、年迈或天灾人祸导致的贫穷,往往无力独自承担全家生存的重任。为了全家老小的生计,她们在万般无奈之下,会选择找一个同样贫困而无力娶妻的精壮男子汉同居生活,以借其力帮助养家维持生计。这种做法,虽然不被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念所接受,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往往被人们因为同情而默认许可,包括其丈夫及老人。
在中国的地方志中,大量存在着关于“招夫养夫”——即“拉帮套”的记载。在山东、河北、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福建、四川、浙江、台湾等地区,这种现象有不同的称谓,如“拉边套”、“接脚夫”、“棒棒伙”、“搭伙”、“打背铁”、“打伙”等。这些称谓虽然各异,但都反映了同一种婚姻形态的存在。
以辽宁省的《庄河县志》为例,书中记载:“庄河解放前,有些贫困人家常常因为子女多,一个男人养不起家口,而不得不另请一贫穷而娶不起妻的男人到家同居,帮养子女,称为‘打伙’或‘拉帮套’。解放后基本绝迹。”这段记载生动地描绘了“拉帮套”婚姻形态在当时社会的普遍性以及其后逐渐消逝的过程。
同样,在陕西省的《商洛地区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招夫养夫:解放前,山区有女方因丈夫丧失劳动力,便招夫养夫。一妻二夫,此多不和睦,新中国后废之。”这些历史记载,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拉帮套”婚姻形态的具体表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与消亡。
除了作为婚姻形态的一种,“拉帮套”在东北地区还曾是土匪“猫冬”的一种方式。在东北的大平原上,沼泽湿地中的匪帮到了冬季,往往会选择到男人无能力养家、生活困难的女人家“拉帮套”。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甚至是公开的,女人的合法丈夫以及亲属、村民们也都是认可的。这种“拉帮套”关系,往往伴随着土匪与女人全家的同吃同住,以及女人对两个男人的陪侍。待到春暖花开,土匪“落局”时,女人会如同送别远行的丈夫一般,依依惜别。这种特殊的“拉帮套”关系,虽然充满了荒诞与无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与多元。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拉帮套”这种婚姻形态已经逐渐消逝。在现代社会,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婚姻的自主性和平等性。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不再需要依靠“拉帮套”这种特殊的婚姻形态来维持生计。
尽管如此,“拉帮套”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文化记忆,仍然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人们的生存困境和无奈选择,也让我们反思了现代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与进步。通过对“拉帮套”的探寻与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下和未来。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拉帮套”或许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其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的长河,去感受那些曾经璀璨夺目的风俗习惯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