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以身殉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郭永怀:以身殉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郭永怀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他为中国的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最终在执行任务途中因飞机失事牺牲,年仅59岁。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他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在学术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包括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并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
“以身殉国”的科学家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前往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进行准备工作。12月4日,在青海基地工作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决定立即返回北京。当晚,他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不幸的是,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时发生事故,在离地面400多米的高度坠毁。
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发现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拥抱在一起。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胸前夹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竟然完好无损。郭永怀牺牲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此前,他已在青海基地为这次试验工作了45天。
个人经历与科学成就
郭永怀自幼天资聪慧。17岁时考取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当地第一个公费中学生。20岁时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后转入物理系学习。1935年赴美国深造,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1945年,他与钱学森合作完成的超音速流动的相似律,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飞机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
郭永怀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了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与王淦昌、彭桓武并称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1985年,郭永怀被追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郭永怀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