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可转债:股性债性兼备的“双面手”
一文看懂可转债:股性债性兼备的“双面手”
可转债,即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兼具债券和股票特性的混合金融工具。它允许投资者在一定条件下将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的股票,因此具有"股性"和"债性"双重属性。本文将详细介绍可转债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投资策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金融工具。
什么是可转债?
可转债的全称是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特殊的债券类型。与普通债券不同的是,可转债赋予投资者在特定时间内按照约定价格将其转换为公司股票的权利。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选择持有债券以获取固定利息收入,也可以选择在股价上涨时将债券转换为股票以获取资本增值。
可转债的规模和数量
虽然可转债的历史并不算长,但近年来其发展速度非常快。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可转债的存量规模已达到约7965亿元,数量超过500只。尽管在全部债券中的规模占比不足0.5%,但由于其独特的股债双重属性,可转债在各类资产中的存在感并不低,尤其在追求攻守兼备的"固收+"策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数据来源:Wind,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 截止日期:2024/6/30
风险收益特征
从历史表现来看,可转债的风险收益特征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以沪深300指数代表股票资产,以中证全债指数代表债券资产,2018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可转债的整体波动性低于股票,但高于债券。从收益表现来看,可转债加权指数的收益表现与中证全债指数接近,优于沪深300指数,而可转债等权指数则表现更佳。
数据来源:Wind,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 数据区间:2018/1/1-2024/6/30
可转债的债性要素
与普通债券一样,可转债在发行时就确定了面值及票面利率。但不同的是,可转债的票面利率相对更低,且逐年递增。可转债的发行期限一般为6年,少数为5年。比较典型的票面利率是这样的:第一年0.20%,第二年0.40%,第三年0.80%,第四年1.20%,第五年1.50%,第六年2.00%。
等到债券期满后,发行人将在面值基础上加价赎回未转股的可转债,以作为较低票面利率的补偿。而票面利率和补偿利率的高低,主要与发行人的信用状况相关。
我们统计了自2010年以来发行的可转债的退出方式,发现以"到期"方式结束生命周期的可转债数量仅有38只,占比约10%;在已完成退市的转债中,平均存续期限约为2.4年。也就是说,大多数转债主要以"转股"的形式结束生命周期。
可转债的股性要素
转债在发行之时,会提前约定转股价格(在一定条件下,转股价格可以下修)。当转债进入转股期(即发行满6个月后),投资者可选择按照约定好的转股价格,以可转债的面值(100元)转化成相应的上市公司股票。
要评估可转债的股性,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转股价值(也称平价),代表其转化成正股后的市场价格;二是转股溢价率,反映的是可转债价格相对于转股价值的溢价水平,转股溢价率越低,股性越强。
来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
可转债的分类
根据可转债的价格更多受到纯债特质的影响还是转股特性的影响,我们可以把可转债分为三类:偏债型、偏股型和平衡型。
偏股型转债:这类转债的债券价格与其转股后的价值相对接近,转股溢价率相对更低,纯债溢价率相对更高,到期收益率较低,甚至常常为负。转债的股性越强,意味着其价格波动更容易随着正股价格而波动,正股上涨时,转债可能获得的收益越大,正股下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偏债型转债:债券价格更接近其作为纯债的价格。一般来说,纯债溢价率相对较低,到期收益率相对较高,转股溢价率相对较高。换句话说,其隐含的转股期权价值接近于0。转债价格与正股价格相关性较低,更多与债市行情和发行人的偿债能力紧密相关。
平衡型转债:也有相当一部分转债的价格特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地偏向哪一方,我们称之为平衡型转债。
当然,这种分类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随着可转债价格的波动,其偏债和偏股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可转债基金的投资策略
正如前文所说,可转债的波动显然大于普通纯债类资产(利率债和信用债)。因此,为了更好地匹配自身的投资风险偏好,投资者在挑选债券型基金时,应当关注基金的底层资产。
一方面,我们可以关注基金的可转债仓位水平,来判断其含权类资产投资比重,进而理解基金的投资风格、风险敞口及未来可能的收益变动趋势。
另一方面,对于可转债主题基金而言,鉴于组合持仓中处于转股期内的所有转债及其比例均会披露在基金季报中,我们还可关注可转债的偏债性和偏股性,对产品预期的收益风险判断更加精细化。
例如,在转债仓位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基金持有的转债大部分为债性较强的银行类转债,那么基金的潜在波动性大概率会更低。
结语
可转债作为一种兼具股债双重属性的金融工具,其投资价值和风险需要投资者充分理解。通过了解可转债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投资策略,投资者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复杂的金融工具,实现资产配置的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