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绘本里的艺术传奇:墨西哥画家芙烈达·卡萝的绘画人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绘本里的艺术传奇:墨西哥画家芙烈达·卡萝的绘画人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901550

「我沒病。我只是壞了。只要我還能畫畫,活著就是件開心的事。」

芙烈达·卡萝(Frida Kahlo)出生於墨西哥市,父親是德裔攝影師,母親家是墨西哥與西班牙血統的族裔。雖然他們以墨西哥裔為傲,但她更常使用父親給她的德系名字芙烈達(Frida)。卡萝的一生,遭遇了許多逆境,她6歲時罹患小兒麻痹,18歲又遭遇嚴重大車禍,導致卡羅無法生育,即使懷孕三次,都不能留下孩子。

由於命運多舛,小女孩在家裡有著不同的地位,父親似乎特別寵愛她,教了卡萝很多修改底片的技巧;父親忙碌時,她也可以分擔工作。家庭環境與人生際遇也讓畫圖成為卡萝生活中最適合的活動,她可以在醫院、在家,畫自己、畫寵物、畫植物,寓意、想像都可以,本想學習醫學的她,也因此逐漸具備藝術的能力,而成為世界知名的藝術家。

卡萝一生待在醫院與行動不便的時間很長,這也造就她畫自畫像的經歷,她一生畫作有143幅,其中55幅是自畫像。1950年後,由於脊椎手術失敗,細菌感染後必須截肢,導致身體狀況惡化逝世。

遠觀卡萝,可說是生命奇蹟,她亮麗驚心,才華洋溢;近觀卡萝,雖災難不斷,仍不輟不餒。我在閱讀過以卡萝為主題的繪本後,除了發現更多關於卡萝的繪本,甚至起心動念想前往墨西哥繼續解讀卡萝的生平與創作。

「藍屋子」(La Casa Azul),是卡萝在墨西哥市的故居,建於1904年,為她出生、長大、婚姻、教學、去世的主要所在,這裡從1958年起規劃並對外開放為卡萝美術館,位於舊市區優美的社區裡,已經成為墨西哥市的主要景點了。

體弱多病的卡萝,被呵護、璀璨、苦難的短暫生命就像一齣連續了47年的劇場,在藍房子裡不斷上演,從不重複。這同時也是時間長短相對的感受:對一位藝術家來說,我們希望她長壽些,有更多作品傳世,47 歲英年早逝;對一齣連續劇,我們會覺得夠長了,無力追劇。卡萝的一生波折多難,身體因小兒麻痺、車禍造成的傷害,造成心靈異於常人的堅毅與需求;她在藝術領域的狂野與創新,讓觀者讚嘆。

經常有朋友對我說,「只要你真心想要的,就會有神奇的力量來幫妳。」這些心想事成的實現,經常造成特別的經驗;心存感激,覺得運氣特別好之際,亟欲分享這樣的信念給書友。

往往在旅行時遇上驚喜的展覽,遠比計劃中的還要精彩;譬如之前在慕尼黑偶然地遇見了盛大的克利與慕特的個展,在鹿特丹誤打誤撞,闖入一個地位重要的美術館,最後趕上倫敦的卡萝展。確實這一年身歷看展的好運,也發現世界各地對藝術家的關注早已鋪天蓋地進行中。

我去訪問藝術繪本作家瑪麗安・杜莎(Marion Deuchars, 1964-)時,恰好隔天她就要前往墨西哥市,並已經預約好藍屋子的參觀。我們也聊起卡萝結婚後,與先生分住兩個屋子,這樣one family two house的結構也成為許多獨立女性的理想。

在婚姻裡是否能夠保有自我,繼續完成自己,一直是很多女性難得平衡的觀點。生活起居需要旁人照顧的卡萝,對這點相當執著,即使先天條件不足,她也過得像個女王。為什麼這麼說呢?一起進入繪本裡來看看吧。

Viva Frida

本書的創作者,巧妙地透過不同視角的運鏡,變化寬窄遠近的視覺語彙,帶著讀者走入卡萝的內心世界。作者莫拉雷斯(Yuyi Morales,1968-)同樣來自墨西哥,她在手工製造的黏土布偶內藏鐵線,以固定偶型的動作,主角雖是戲偶,但書中的背景更是多所斟酌。仔細觀察每一個戲偶的細節,從髮型、服裝,即使長裙下若隱若現的腳,都有粗細之別,每個看似細微的配件都有其意義,如同卡萝畫作裡的符號。

翻閱全書,就像在欣賞一齣精美的戲偶劇,繁複的手工嘆為觀止,精采的畫面, 卻只構成搭配少量的文字,畫龍點睛地闡述了卡萝的生命旅程。正如卡萝畫了許多自畫像,這段文字也有很多「I」。

I see. I search. I see ah-ha! I play. I know. I dream and I realize that I feel and I understand that I love and create and so I live.

卡萝被爭議的情感世界、留下的畫作、甚至由法國肖像攝影師吉賽兒・弗羅因德(Gisèle Freund , 1908- 2000)為她拍攝的攝影集,都是女性藝術家的經典代表。書本一開始就出現的鳥,傳神地回應她生平名言: 「如果我能飛, 為何需要腳?」作者更以卡萝的臉,呼應那幅被射了許多箭的鹿頭畫作《受傷的鹿》,或許對繪本創作者、藝術家而言,生命不是隨著呼吸延續,生命由作品延續。

Me, Frida

正當多數的繪本都以卡萝的一生為題時,只有這本書講述的是卡萝在美國的經驗。此繪本的創作者肯定非常領略卡萝的生平,才能做出如此精萃的作品,如果你有機會多了解卡萝的生平、日記等相關文獻記載,觀看本書時,一定會更被創作者投入的心思所感動。

書本的主要時間軸是卡萝與先生迪亚哥・里维拉(Diego Rivera, 1886-1957)到美國舊金山發展的期間,書中詮釋了當時仍依附著先生的卡萝,由於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加上思鄉,因此出現許多不適應的心情。里维拉當時已是墨西哥知名的壁畫藝術家,是卡萝習畫的老師,更是卡萝兩次結婚的對象。里维拉的故事也很傳奇,里维拉其實是雙胞胎,但生產時卻只有他存活下來,由於從小體弱,父母便將他送到山裡由專人照顧。

在森林裡長大的他,再次回家時已長成了強壯的孩子。他體型壯碩、大手大腳,不習慣坐在教室的生活,卻非常喜歡畫圖。父親為他準備畫室,沒想到他卻畫在家裡每一面牆上。長大後的里维拉也曾到歐洲深造,並將墨西哥的生活作為壁畫主題,以此成名。里维拉與卡萝體型差異懸殊,卡萝的父親就比喻他們倆像是大象與鴿子。

1930年,里维拉應邀到舊金山繪製城市壁畫,這也是卡萝第一次離家。當時里维拉已是各界的關注焦點,卡萝則因為頓時失去從小以來的特別呵護,開始勇敢地探索舊金山,並畫出自己的作品。

卡萝與里维拉兩人觀看世界的方式不大相同, 生活節奏也不盡接近。好強的卡萝,從小就是家人的目光焦點,因此對於自己的標準極高,要做就一定要表現到最好,但當時藝評家對卡萝的畫作卻僅給予普通的評價。直到她畫出《芙烈达・卡萝與迪亚哥・里维拉》這幅畫,作品中充分運用了墨西哥的色彩,並放進鴿子與彩帶,透過自己與里维拉體型上的對比,隱喻心中感受,卡萝正式開始建立起自己的風格。

Frida Kahlo and Her Animalitos

熟悉卡萝作品的人都知道,卡萝經常在創作中加入箭、荊棘與動物等圖像作為隱喻。動物可說是欣賞卡萝作品的必要元素,而本書的作者便是深入研究這些在不同時期,出現於卡萝相片與創作裡的動物。或許可以說,本書打開了另一扇認識卡萝人生的門。

卡萝从小便养过许多宠物,开始画画后,也因为行动限制和自我内省,画了许多自画像。在这些自画像中,就经常出现动物陪伴在侧,有小鹿、黑猫、猴子、驴子、老鹰、火鸡、狗、鹦鹉。

这些动物依序出現在卡萝的生命时程,也出現在她的画里。不论这些动物所代表的个性或是精神,都陪伴着卡萝,并给予她灵感和力量。而这些被允许随意走动的动物,仿佛代替了行动不那么自由的卡萝。

除了小动物,本书对于卡萝造型的描绘,也非常细心。卡萝的外型特殊,在电影、其他书籍里也都使用她的一字眉让观众易辨识;而本书除了眉毛,还留意不同年纪时的发样与造型。据说卡萝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梳妆自己,包括服装、发型、配件、化妆,彻底实行"每天展現最漂亮的自己"的精神,即使不出门也是风格打扮。

绘者在书中的许多细节,采用了温和但残酷的描述笔触。譬如卡萝罹患小儿麻痹后,学着同龄的孩子骑脚踏车,当时她也喜欢扮男装。中学时,好强的她与男孩们一样,骑着驴子,但明显地看见双脚不同粗细。为了表现那场让她支离破碎的车祸,绘者放了把火在她身上,搭配公车翻覆和骨骨分裂的画面,暗示几乎无法生还的灾厄。先生为她盖了一个金字塔型的宠物游乐区,也暗示着婚姻关系中隐藏的难题。最后当卡萝躺在床上,一旁放着轮椅的画面,提醒读者,卡萝人生中最后一次个展开展时,她是躺在床上,由医护人员抬着床进场的。看似轻描淡写的页面,却带过她人生的重要经历,每一次的翻阅,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体会卡萝人生中的伟大磨练。

Frida

由西班牙艺术家安娜・胡安(Ana Juan, 1961-)所绘、2002年出版的Frida ,可能是最早开始关于卡萝的绘本;封面那位乘在红鸟上画着红鸟的一字眉卡萝,清楚点缀出这位二十世纪重要女画家的魔力。其他常见绘本还有法文繁复纸雕做法的FRIDA ,与Frida et Diego, Au Pays Des Squelettes ;电影《可可夜总会》也在墨西哥的节日"Day of the Dead"里提到卡萝。

"Day of the Dead"是墨西哥的习俗,他们认为人的死亡分三种:去世之后有人想念的、去世之后没有人想念的,最后一种是虽然尚在人世但没有人想念的。每年十一月一日,有些地方从十月三十一日就開始跳舞慶祝,隔天將這些食物帶到墓園與死去的親人分享,如果是年幼去世的就第一天過節、如果是成人才去世的就第二天才過節。聽起來很類似我們的清明節,但是歡樂氣氛較濃。而且依照習俗,大家會用紙漿做各式各樣的人偶慶祝;鮮花、蠟燭、食物是必須的,以歡迎回訪的靈魂,其他如舞蹈、儀式則視當地而定。

這樣對生命的紀念與實踐的方式,漸漸地傳達到世界各地,在我們珍惜當下,也珍惜彼此之間的情份思念時,生命的價值自然延續,沒有意義的自然被淡忘。對一般人來說,现在卡萝的知名度远大于里维拉,一定不是他们预期得到的。

Frida Kahlo: The Artist who Painted Herself

Getting to Know the Greatest Artists 系列里的这本卡萝专书,以照片、图、漫画分别陈述了当时生活如何对应卡萝的作品。这系列绘本的特色,内容简单富有童趣,仿佛小学生写报告的图文书,也一直是艺术家入门的最佳读物。本书中便举列了许多卡萝不同年纪时的代表作,读者可以快速连贯与回顾。本书的作者将主角的名字命名为"Frieda",以呼应卡萝的德裔原名Frida。事实上,为了抗议希特勒迫害无辜的百姓,卡萝后来宣布不再使用她德文的名字。

文字:赖嘉绫

欲知更多艺术家故事,都在La Vie丛书出版 《懂得欣赏,是件快乐的事!听故事、入门艺术、逛美术馆,美感探索的绘本提案70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